古語有雲:兵不厭詐。空城計主要是在敵我雙方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利用心理戰,使敵人對我發形勢出現誤判,從而讓我方有機可趁擺脫困境。走為上則是指在麵對困境時,一定要能進能退,不能頑固不化,要知道有舍才有得。
【經典今解】
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柔之際,奇而複奇。
如果兵力空虛,就故意顯示出更加空虛的樣子,使敵人在疑惑之中更加疑惑,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運用這種策略會奇妙莫測。
此計謀是在我方麵臨困境時,所采取的一種緩兵之計,為了擺脫目前的困境所采取的具有一定風險的計策。一般都在迫不得已時使用,而且這種計謀多為心理戰,也是攻心詐術中的一種,如果能把握敵人的心理,謹慎使用,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雖然計策凶險,但是曆史上不乏成功使用的例子。最有名的當屬諸葛亮的“空城計”,羽扇綸巾,坦然自若坐在城樓上彈琴。這故事已經街知巷聞,老少皆知了。而後來也有不少模仿者。
《孫子兵法·虛實篇》中說:“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草廬經略·虛實》中說:“虛實在我,貴我能誤敵。或實而示之以虛。或虛而虛之,使敵轉疑以我為實。”空城計的本質就是將事實和虛無結合起來,真真假假,讓人摸不清頭腦。它通過真假之間的變化,讓敵人產生錯覺,或是引起敵人捕風捉影,對事件進行誤判或是錯識,到達出奇製勝的效果。
本計的含義主要有兩種:
(1)虛而虛之。本來就是虛假的,然後顯示出更假的樣子。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敵人加重懷疑,以此對形勢出現誤判,或是作出對我方有利的判斷。
(2)實而虛之。本來是有實力的,卻假裝很虛弱,然後趁敵人誤判形勢,落入圈套之後,將其殲滅。為了長遠的目的,將自己的實力有所掩藏,等待時機,一旦時機成熟,就突然對敵方進行進攻,殺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一般運用空城計時都是在麵臨敵眾我寡,我方處於弱勢的情況下,利用敵方會多疑的心理,引起他們對我方形勢的誤判,以此來拖延時間,為我方的轉移或是完成戰略部署爭取時間。最早應用空城計的是春秋鄭國的上卿叔詹。
春秋時期,楚文王死後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弟弟公子元,初登王位的公子元為了獲得顯赫的戰功,並想以此威震朝野,決定攻打鄭國。公元前七世紀中期,公子元帶領著600乘兵車(約6萬人),一路殺將過去,步步緊逼,最後大軍直達鄭國的國度新鄭(今河南新鄭市)。由於鄭國國力不足,軍事尚未能和楚國抗衡,麵對已經攻占到城外的楚國大軍,鄭國上下一片惶恐。鄭國國君見此狀,毫無主意,大臣們也慌做一團,十分混亂。有的大臣提議議和,有的大臣提議血戰到底,有的則是主張免戰等救援。這時,鄭國的上卿叔詹不慌不忙的向國君建議:“方不可議和,他楚國出動如此多人,想的就是滅亡我國,若是我國現行投降求和,定當受到奇恥大辱,且我國和齊國有盟約,一旦有敵人殺入,齊國定會派兵救援,所以我們應該堅守不出,以待援軍。目前我國境內守軍虛弱,不能與楚國的大軍相比,實力差距過大,所以我們一定要相出辦法,拖延時間。”
大家聽到叔詹這麼說,都覺得很有道理,但是緩兵之計又要怎麼安排呢?大家想來想去都沒有妥善的辦法,然後便有大臣上奏說:“雖然上卿的話很有道理,但是我們現在麵臨的正是危機甚是緊急,要是現在去派人請援軍,怕是來不及啊,還是我們主動投降,便可保住黎民百姓不受戰爭之苦啊。”聽到這裏,叔詹便反駁說:“你們若是隻為自己著想,置國君和百姓利益無不顧,那正是罪大惡極。我有辦法守城,還請國君立馬派人前去齊國等請求援軍,等到援軍一來,定能緩解我們現在的困境。”鄭國國君聽到叔詹有守城之法,就立即封他為三軍統帥,掌管兵權,將國內為數不多的軍隊整合起來共同抗敵,還派人火速前往齊國、魯國請求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