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孤獨——封閉內心的牢籠(23)(1 / 3)

封閉的人常常覺得自己不適應時代,不妨從適應他人開始改變自己,需要注意的是,適應他人並不是模仿他人,更不是無原則地改變自己,隻有保持自己的個性又能適應新的環境,你才能真正走出孤僻的個人世界。

有時候,內向者在潛意識裏害怕改變,害怕外在世界改變自己。高情商的內向者會搞“內外平衡”,他們不會放棄自己內心浪漫天真的一麵,時常會給自己放個假,享受個人天地的快樂。同樣他們也不會放棄天大地大的外在世界,會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以保證他們在外在世界學到最多的東西、做出最大的成績。既活在自己的世界,也活在別人的世界,才不會錯過幸福,人生才會足夠圓滿。

第十二課內向者如何打破孤僻,與外向世界同行

1、要長於思辨,也要增加閱曆

本書在前文中已經不止一次地講述了內向者的優點:長於思辨、有的毅力以及堅持不懈。但是,內向者不要以為有了這些長處就可以“躲進小樓成一統”,在你沒有足夠的閱曆之前,你的“躲”隻不過是對外在世界的一種逃避。

內向者喜歡追求深度,所以他們深思熟慮,獨自在花園散步的時候,常常有一些奇思妙想;外向者喜歡追求廣度,他們更願意背上行囊,去沒去過的地方,認識更多的人。一個人如果僅僅追求深度,他的思想裏就會缺少一些重要的東西:雖然有想象力,但少了真實。

當然,我們不得不承認,有很多思想家、藝術家,他們把自己關在小屋子裏,一樣可以取得偉大的成就,但要知道,他們的成就絕對不是憑空而來,就算他們不與社會接觸,也會得到二手資料來充實自己的思想。一個人不光要有思維的深度,還要有閱曆的廣度,否則,思維就隻會鑽進一個點、一個範圍,而不是寬廣的世界。

有一次,一個農民去聽大哲學家羅素的講座,他非常激動,在演講結束後拉住羅素不放,向羅素請教:“羅素先生,哲學是一種關於思想的學問,你的思想一定是在長時間的沉思中得來的,對嗎?”羅素覺得這種說法並不嚴謹,但一時想不出什麼問題,隻好點點頭。

農民如獲至寶,回到家後扔掉他的鋤頭,對妻子說:“我不種地了,今後我要每天思考問題,很快,我就能成為一個哲學家。”

妻子知道緣由後哭笑不得,對丈夫說:“就算是羅素,也不會整天把自己關在書房胡思亂想,他要從事學術研究,還有一份自己的工作,要接觸各行業的人、結識優秀學者,否則他怎麼會變得有思想?我看你還是先把今天的活兒幹完再做你的哲學夢吧!”

人的知識結構有兩種層次:一種是通過書本和教學得來的“書麵知識”,既包括動腦學習,也包括動手實驗,還包括道德規範;還有一種是通過實踐得來的“社會知識”,既包括實踐技能,也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還包括我們對待問題的態度。前者的知識麵不能說不廣,但與後者比起來,總少了點兒生機和內容。

人的個性也應該有兩種層次:一種是與生俱來的,另一種是後天與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如果一個人沒有一種開放的心態,不能投入到外界學到真正的知識,他就隻能停留在第一種層次上無法發展,在個性上,他如初生嬰兒般單純;在知識上,他隻懂某一部分。這樣的人,不是書呆子就是半個廢物。人的發展既需要深度也需要廣度,心態上的開放是“廣”的前提。

1.不要將自己的思想局限在一個領域

如果一個文科生隻知道唐詩宋詞,連“轉基因”這樣的熱門話題都一無所知;如果一個理科生隻知道實驗步驟,不知道誰是李白、誰是杜甫,他們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可能是好手,但你總會覺得他們的思想太過單一,無法與他們談論更多的話題。

人們常說學習忌諱“什麼都會一點兒,什麼都不精”,但思想沒有這個忌諱。你思考得越多,想的方麵越雜,你的思想就越豐富,也會因此擁有觸類旁通的能力。

2.學習那些你不擅長的東西

一個好學的人從不拒絕知識,他會主動追求自己不擅長的那些知識,以此鍛煉自己的接受能力。研究那些不擅長的問題,既可以考驗自己的毅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以豐富自己的學識,讓自己對另一個領域有一個近距離的了解。世間的學問既可以細分,又都是相通的,你的思路越開闊,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越強,越容易產生出人意料的想法。

3.接觸和你有差異的人

內向者因為喜好單一,喜歡接觸同一類型的人,這是缺乏外向心態的表現。人與人之間有差異才能產生碰撞,隻接觸和自己相似的人,就是仍然讓自己活在封閉的世界裏;隻接受自己能接受的人,相當於幾個你形成了一個群落,看似開放,實則更加封閉。

內向者應該多接觸與自己有差異的人,體味人生百態,才能對世界有更清晰的認識。也許世界並不是你想象中的樣子,人們也不如你想象的單純,但至少他們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