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者當明察自己的不足
誠實地看待自己,是一種健康的性格。
古代西方有則流傳很廣的故事:
德爾斐傳“神諭”的女祭司告訴蘇格拉底的朋友說,蘇格拉底才是人間最聰明的人。蘇格拉底感到自己並不聰明,於是去證實這個“神諭”。他到處去找有知識的人談話,其中有政治家、詩人、工匠等。結果證明這些人並沒有知識,因而發現“那個神諭是不能駁倒的”,於是,他反身自問,自己的聰明究竟表現在哪裏?他覺得自己其實很無知,因而推論到“自知自己無知”正是聰明之所在。
無獨有偶。古代東方的老子也言:“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意思是,自知自己不知才是最上等、最聰明的人。看來,自知自己無知才是真聰明,相反,自認為自己博學多知甚至能智勝天下者,倒可能是真糊塗。
有一個故事也許能讓我們有所感觸:
有一個人對自己坎坷的命運實在不堪重負,於是祈求上帝改變自己的命運。上帝對他承諾:“如果你在世間找到一位對自己命運心滿意足的人,你的厄運即可結束。”於是此人開始了尋找的曆程。一天,他來到皇宮,詢問高貴的天子是否對自己的命運滿意,天子歎息道:“我雖貴為國君,卻日日寢食不安,時刻擔心自己的王位能否長久,憂慮國家能否長治久安,還不如一個快活的流浪漢!”這人又去詢問在陽光下曬著太陽的流浪人,是否對自己的命運滿意,流浪人哈哈大笑:“你在開玩笑吧?我一天到晚食不果腹,怎麼可能對自己的命運滿意呢?”就這樣,他走遍了世界的每個地方,被訪問之人說到自己的命運竟無一不搖頭歎息,口出怨言。這人終有所悟,不再抱怨生活。說也奇怪,從此他的命運竟一帆風順起來。
迄今為止,我們還未曾見到過一位內心平和、生活愉悅的絕對完美主義者。而且,今後可能也不會遇上。人們對事物一味理想化的要求導致了內心的苛刻與緊張,所以,完美主義與內心平和相互矛盾,兩者不可能融入同一個人的人格。事物總是循著自身的規律發展,即便不夠理想,它也不會單純因為人的主觀意誌而改變。如果有誰試圖使既定事物按照自己的要求發展變化而不顧客觀條件,那麼他一開始就已經注定失敗了。
神話中,漁夫那貪婪的妻子,終於未能逃脫依舊貧窮的命運便是證明。現實中,我們許多人都過得不是很開心、很愜意,因為他們對環境總存有這樣那樣的不滿,他們沒有看到自己幸福的一麵。也許你會說:“我並非不滿,我隻是指出還存在的問題而已。”其實,當你認定別人的過錯時,你的潛意識已經讓你感到不滿了,你的內心已不再平靜了。
一床淩亂的毯子,車身上一道劃傷的痕跡,一次不理想的成績,數公斤略顯肥胖的脂肪……種種事情都能令人煩惱,不管是否與你有關,你甚至不能容忍他人的某些生活習慣。如此,你的心思完全專注於外物了,你失去了自我存在的精神生活,你不知不覺地迷失了生活應該堅持的方向,苛刻掩住了你寬厚仁愛的本性。
沒有人會滿足於本可改善的不理想現狀。所以,你應該努力尋找一個更好的方法:你要用行動去改善事物,而不是“望洋”空悲歎,一味表示不滿。同時你應認識到:我們總能采取另一種方式把每一件事都做得更好,但這並不是說已經做了的事情就毫無可取之處,我們一樣可以享受既定事物成功的一麵。有句廣告詞不是說“沒有最好,隻有更好”嗎?所以,不要苛求完美,它根本不存在。
如果你有過於要求完美的性格,就趕快治療——這可是容不得耽誤的疾病啊!當你又要認為情況應該比現在更好時,就請把握住自己,禮貌地提醒自己現實中的生活其實很好。當你放棄自己苛刻的眼光時,一切事物都變得美好起來了。不要刻意追求完美,你會感覺到生活充滿明媚的陽光。
達觀權變,進退適宜
人類社會是在競爭中前進的,就像賽跑一樣,人人爭先都想得第一名,可是老子的思想與眾不同,他鄭重其事地宣布“不敢為天下先”。人在社會上要表現柔弱,不要爭強好勝。“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柔弱不爭是一種性格,它隻是一種方式而不是目的,通過這種方式達到“勝剛強”、“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目的。老子較早地發現了世上有許多對立統一的東西,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以及美與醜、善與惡、貴與賤、柔與剛等等。通過樸實的直覺觀察,老子看到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的時候就變僵硬了;草木生長的時候是柔嫩的,死了就變幹枯了——所以堅硬的東西屬於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存的一類,“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柔弱勝剛強”。老子把對自然現象的觀察理論化、係統化,並將其引申為一種處世的性格和方法。
水在老子看來是世上最柔的東西了,但它無堅不摧,所以老子對它十分推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確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一般人的思維是聚斂式的,隻看到事物的表麵、正麵,而老子的思維是發散式的,能看到事物的裏麵、反麵。“不敢為天下先”既是保身避害的處世方式,更是克敵製勝的法寶。尤其在身處逆境、困境、險境,勢單力孤的時候,更需要隱忍謙卑、靜待其變、迂回轉進。曆史上眾多鬥智鬥勇、以弱勝強的事例,都能證明它的真理性。至今民眾中流傳的“槍打出頭鳥”、“人怕出名豬怕壯”、“讓人不為低”、“以退為進”、“欲擒故縱”等俗語,都與老子“柔弱不爭”的思想一脈相承。
能忍自安,不爭為上,一般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用強去爭,可能對方比你還強,你用強人亦用強,結果就不那麼妙了。這樣的解釋並非沒有道理,但卻有庸俗化之嫌。不如說,忍不單是緩和矛盾,也能化解矛盾,而爭隻有在極端的情況下才能解決矛盾,而在多數情況下隻能是激化矛盾。在很多事情上,隱忍一些,退讓一步,不但自己過得去,別人也過得去了,產生矛盾的基礎不複存在,矛盾自然就化解了。彼此能夠相安,離禍端就遠了。
中國有句格言:“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不少人將它抄下來貼在牆上,奉為處世的座右銘。這句話與當今商品經濟下的競爭觀念似乎不大合拍,事實上,“爭”與“讓”並非總是不相容,反倒經常互補。在生意場上也好,在外交場合也好,在個人之間、集團之間,也不是一個勁“爭”到底,忍讓、妥協、犧牲有時也很必要。而在個人修養和處世之道上,忍讓則不僅是一種美好的德性,而且也是一種寶貴的智慧。
即使在市場競爭的條件下,隱忍退讓仍然能夠提供成功有效的經營策略。比如商人常說的“有錢大家賺”,就是忍讓的一種表現。經營行為本來是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原則的,可是你斬盡殺絕,不肯讓利,就不會有合作夥伴。極端地說,根本也就不會有商品經濟。因為全叫你壟斷了,還有什麼市場競爭呢?可見市場競爭是以忍讓為前提的。
當今社會,科技越來越發達,物質越來越豐裕,可是人們對生活不但不能感到滿意,精神失落感和空漠感反而越來越嚴重。在這種情況下,老子哲學及其“三寶”,對芸芸眾生或許是效果不錯的清涼劑。
一味退縮、忍讓,大概會很讓人感到窩火、憋氣,“忍耐是有限度的”,總有“忍無可忍”、“讓無可讓”的時候。也許你會責怪我們:“為什麼單單教我這樣去做‘縮頭烏龜’?”請不要著急上火,“烏龜”在遇到危險的時候,其實並非隻知道“縮頭”,仔細分析起來,烏龜是很有智慧的呢!你看,當對方氣勢洶洶逼將過來的時候,它並不是急於“生死相搏”,而是利用自己堅硬的外殼,築起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線,消磨對方的鬥誌,消耗對方的實力,然後它會恰到好處地伸出頭來,看準對方的要害之處,狠命地咬上一口!這蓄勢而發的一口,這雪恥報仇的一口,即使不能將對手置於死地,至少也能扭轉局勢,取得勝利。
中國古代是很崇拜靈龜這種動物的,像什麼“神龜長壽”、“靈龜兆吉”,這都是褒賞之詞。近年來頗流行的一部外國動畫片,其主人公不也是什麼“忍者神龜”嗎?
神龜,靈龜,之所以神,之所以靈,要旨就在於“以守為攻”四個字。而這,恰恰也是“糊塗”性格的應敵之策!
撒手懸崖,全身而退
急流勇退,也是哲人欣賞的一種性格,古人把這種勇退稱為“撒手懸崖”。
清代名臣曾國藩可謂深知官場沉浮的人,他在家信中一再地告誡家人“大富大貴,亦靠不住,惟勤儉二字可以持久”,“不居大位享大名,或可免於大禍大謗”,“家中新居富宅,一切須存此意,莫作代代做官之想,須作代代做士民之想……餘自揣精力日衰,不能多閱文牘,而意中所欲看文書又不肯全行割棄,是以決計不為疆吏,不居要任,兩三月內,必再專疏懇辭”,但曾國藩的辭職沒有獲得清政府的允準。
對於名利權勢,不同的人由於性格不同,態度也不一樣。有的人很明智,知道權勢不一定能夠給人帶來幸福,所以不去爭權奪勢,而是忍耐住自己對權力的渴望,在事業成功時全身而退。
西漢張良,字子孺,號子房,年輕時候在下邳遊曆,在破橋上遇到黃石公,替他穿鞋,因而從黃石公那兒得到一本書,是《太公兵法》。後來追隨漢高祖,平定天下後,漢高祖封他為留侯。張良說道:“憑一張利嘴成為皇帝的軍師,並且被封了萬戶子民,位居列侯之中,這是平民百姓最大的榮耀,在我張良是很滿足了。願意放棄人世間的糾紛,跟隨赤鬆子去雲遊。”司馬遷評價他說:“張良這個人通達事理,把功名等同於身外之物,不看重榮華富貴。”
張良的祖先是韓國人,伯父和父親曾是韓國宰相。韓國被秦滅後,張良力圖複國,曾說服項梁立韓王成。後來韓王成被項羽所殺,張良複國無望,重歸劉邦。楚漢戰爭中,張良多次計出良謀,使劉邦險中轉勝。鴻門宴中,張良以過人的智慧,保護了劉邦安全脫離險境。劉邦采納張良不分封割地的主張,阻止了再次分裂天下。與項羽和約劃分楚河漢界後,劉邦意欲進入關中休整軍隊,張良勸阻,認為應不失時機地對項羽發動攻擊。最後與韓信等在垓下全殲項羽楚軍,打下漢室江山。
公元前201年,劉邦江山坐定,冊封功臣。蕭何安邦定國,功高蓋世,列侯中所享封邑最多。其次是張良,封給張良齊地三萬戶,張良不受,推辭說:“當初我在下邳起兵,同皇上在留縣會合,這是上天有意把我交給您使用。皇上對我的計策能夠采納,我感到十分榮幸,我希望封留縣就夠了,不敢接受齊地三萬戶。”張良選擇的留縣,最多不過萬戶,而且還沒有齊地富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