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低調性格的人都不以一時的進退觀成敗,而是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化解掉內心的壓力,采取以退為進的人生智慧實現人生目標。在一定條件下,窄就是寬,低就是高,退就是進。掌握了這一點,就能使得心靈及其行為達到更高層次的自由。
以退讓的性格化解麻煩
社會上很多人都懂得方圓之道,懂得退讓之策。他們能審時度勢,藏巧於拙。這是由他們的性格決定的。這樣的人一般都是具有退讓型性格的人,他們在為人處世中深諳退讓之策。由此,任何麻煩之事都能於掌中輕鬆地化解。
清河人胡常和汝南人翟方進在一起研究經書。胡常先做了官,但名譽不如翟方進好,在心裏總是嫉妒翟方進的才能,和別人議論時,總是不說翟方進的好話。翟方進聽說了這事,就想出了一個應付的辦法。
胡常時常召集門生,講解經書。一到這個時候,翟方進就派自己的門生到他那裏去請教疑難問題,並一心一意、認認真真地做筆記。一來二去,時間長了,胡常明白了,這是翟方進在有意地推崇自己,於是心中十分不安。後來,在官僚中間,他不再去貶低而是讚揚翟方進了。
明朝正德年間,朱宸濠起兵反抗朝廷。王陽明率兵征討,一舉擒獲朱宸濠,建了大功。當時受到正德皇帝寵信的江彬十分嫉妒王陽明的功績,以為他奪走了自己大顯身手的機會,於是,散布流言說:“最初王陽明和朱宸濠是同黨。後來聽說朝廷派兵征討,才抓住朱宸濠以自我解脫。”從而想嫁禍並抓住王陽明,作為自己的功勞。
在這種情況下,王陽明和張永商議道:“如果退讓一步,把擒拿朱宸濠的功勞讓出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假如堅持下去,不做妥協,那江彬等人就要狗急跳牆,做出傷天害理的勾當。”為此,他將朱宸濠交給張永,使之重新報告皇帝:朱宸濠捉住,是總督軍門的功勞。這樣,江彬等人便沒有話說了。
王陽明稱病休養到淨慈寺。張永回到朝廷,大力稱頌王陽明的忠誠和讓功避禍的高尚事跡。皇帝明白了事情的始末,免除了對王陽明的處罰。王陽明以退讓之術,避免了飛來的橫禍。
如果說翟方進憑借退讓的性格轉化了一個敵人,那麼王陽明則依此保護了自身。
就社會生活而言,積極奮鬥、努力爭取、勇敢拚搏、堅持不懈的行為的價值和意義,無疑是肯定的。但麵對複雜多變的形勢,人們不僅需要慷慨陳詞,而且需要沉默不語;既需要窮追猛打,也需要退步自守;既應該爭,也應該讓,如此等等。一句話,有為是必要的,無為也是必要的。
成大事者,須“退而結網。”
世上讓人們羨慕的事很多,不少人隻停留在羨慕之上,並不靠努力去爭取,結果他們終生有恨了。古人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就是要求人們不要空想,要真抓實幹。人生是有限的,機會也是不等待人的,隻有抓緊時間努力工作的人,才能真正實現自己的夢想。
三國時期的名臣諸葛亮,幼年喪父,他便帶著弟弟諸葛均來到了叔父諸葛玄的門下。
諸葛亮很有誌氣,一次他和諸葛玄談論了很長時間,訴說了自己的遠大理想。令他感到奇怪的是,諸葛玄隻是端坐而聽,卻沒有說一句話。
諸葛亮有些難堪,他對叔父說:“我說得不對嗎?為什麼您不肯指點我呢?”
諸葛玄說:“你年紀還小,不知道做大事的人是不會像你這樣誇誇其談的。我看你說得雖好,但讀起書來並不認真,以後靠什麼去實現你說的話呢?”
諸葛亮深受觸動,他從此讀書刻苦,再不以空談為能了。
諸葛亮長大以後,學問日漸精深,但他從沒有滿足的時候。
一次,諸葛玄對他說:“你學問有成,應該有所作為。荊州牧劉表和我有交情,看在我的麵子上,他一定會收留你的。”
諸葛亮說:“我的才能還隻是小有所成,如果輕易出山,雖然可得一時的富貴,但終不是我的誌向。”
他沒有答應諸葛玄的要求,仍是鑽研學問,苦讀不止。
諸葛玄死後,諸葛亮隱居到隆中,親自耕種土地,磨礪自己的意誌。有人勸他不要浪費自己的才能,諸葛亮說:“現在天下大亂,沒有大才的人是不能平定天下的。我不是不想出山,而是擔心我的才能不夠啊!”
諸葛亮日夜苦學,他的學問早超過了眾人,少有人能和他相比了。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諸葛亮於是憑著自己的卓越才能,幫助劉備建立了豐功偉業。
諸葛亮勤奮務實,苦練本領,在以後的軍事生涯中才能智計無窮,建立大功。他是個實幹家,他的業績也就不是虛幻的了。
在真刀真槍的人生戰場上,隻有有真本領的人才有獲勝的希望。人們對此不要抱有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行動要落到實處,大話嚇人是沒有市場的,否則就難以生存了。
東漢時,廉範拜博士薛漢為師,跟隨他學習學業。
廉範時刻不敢偷懶,常常學習到深夜。一次,薛漢勸他不要過於辛苦,廉範說:“我天生並不聰明,如果不用勤奮彌補,那麼就沒有指望了。”
薛漢誇他有出息,於是把自己的學識傾心傳授,沒有一絲保留。
廉範學習期間,有地方官府征召他做官,廉範都以學業未成而回絕了。他對薛漢說:“若隻想做個小官,我現在的學識應該可以應付了,這樣一來我就失去了做大事的機會,請求您讓我留下。”
廉範學業大成之後,隴西太守鄧融請他到官府任職。廉範知道鄧融為官不法,便毅然推辭。鄧融想報複他,廉範於是隱姓埋名跑到洛陽,做了一名獄卒。
後來鄧融事發獲罪,廉範正巧負責看管他。他對鄧融悉心照料,卻不肯承認自己的真實身份。
有人知道了實情,勸廉範不要幹這樣的傻事,說:“對鄧融有心就很難得了,為什麼還要關照他呢?”
廉範說:“我讀書很多,如果明白了書中的道理而不加以實行,那麼我就是白白讀書了,和一般人有什麼區別呢?聖賢教誨我們要仁愛對人,我現在正是學習仁愛啊。”
鄧融在獄中得了重病,廉範沒日沒夜地在他身邊侍候。又有人怕他招來非議,對他說:“鄧融是朝廷重犯,如果人們誤會你和他是同黨,你不是很危險嗎?”
廉範說:“仁愛本是不講得失的,否則就不是仁愛了。我的行為若給我帶來麻煩,隻要不是我的錯,我都可以坦然接受。”
鄧融死在獄中,廉範親自趕車把他的靈柩送回他的家鄉,把他安葬了。
廉範的義舉漸漸傳開,贏得了天下人的敬重,百姓紛紛寫信向朝廷薦舉他,朝廷也多次征召他。一時之間,廉範成了天下最有名的人物,被尊為當時的聖賢。
廉範不沽名釣譽,注重身體力行,這是他成名的根基。他做事不是給別人看的,完全出於本心,人們才會真正佩服他。
有些人不幹實事,總以為幹了實事也得不到好的回報,這是他們愛慕虛榮的性格太旺盛了,也是他們不相信世人的緣故。有這種性格的人是自私和偏激的,他們的講究實惠與懷疑一切,使他們喪失了做事的原始衝動和責任意識,隻能被動地應付了,而這恰恰是失敗的根源。成功容不得雜念和猜疑,人們一定要全心全意地對待它。
不爭而爭後來居上
從表麵上看,“不爭”的性格似乎有悖進化規律,然後背後卻有更深層的道理。“爭與不爭”的辯證法,透露著一個信息:不爭而爭、無為無不為、不爭而善勝,乃是人類社會進化的公理。
所謂“不爭而爭”,並不是說什麼也不爭,而是棄其小者,爭其大者;棄其近者,爭其遠者。所以,不爭是相對的,爭則是絕對的。所謂“不爭”,是指小處不爭,小名不爭,小利不爭;倘若是大處、大名、大利也許就另當別論了。
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朝在全國的統治很不穩定,康熙為鞏固清朝政權,安定人心,改變清朝不立儲君的習慣,把他的第二個兒子胤礽立為皇太子。
作為皇太子的胤礽,為保住自己的地位,他希望康熙帝能早日歸天,自己盡快登上皇帝的寶座。為此,他與正黃旗侍衛內大臣索額圖結成黨羽,進行了搶班奪權的種種活動。這些都被康熙帝發現,康熙下旨殺了索額圖。沒想到胤礽更加猖狂,不得已,康熙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廢除胤礽的皇太子頭銜。
皇子們見太子已廢,爭奪皇儲的鬥爭更加激烈。他們通過各種渠道探聽康熙的意圖,打發皇親國戚到康熙麵前為自己評功擺好,搞得康熙“晝夜戒慎不寧”。沒有辦法,康熙在廢掉太子後的第二年三月又複立胤礽為皇太子,好讓諸皇子死了爭奪太子的野心。
在皇太子廢立過程中,諸皇子們使出渾身解數,最成功的是皇四子胤禛。在諸皇子的明爭暗鬥中,胤禛采用的是不爭而爭之策。
皇太子被廢之後,胤禛沒像其他眾皇子一樣,落井下石,而是采取維持舊太子地位的態度,對胤礽表示關切,仗義直陳,努力疏通皇帝和廢太子的感情。他明白康熙希望他們情同手足,不願意看到皇子們反目成仇。
對康熙的身體,胤禛也最為關心體貼。康熙因胤礽不爭氣和皇子們爭奪儲位,一怒之下生了重病。隻有胤禛和胤祉二人前來力勸康熙就醫,又請求由他們來擇醫護理。此舉也深得康熙的好感。
諸皇子中奪位最有實力的是胤禩。胤禛同胤禩也保持著某種聯係,其實他心裏不願意胤禩得勢,但行動上決不表現出來,表麵上看若是胤禩當太子了,他既不反對也不支持,讓人感覺他置身事外一般。
對其他皇子,胤禛也在康熙麵前多說好話,或在需要時給予支持,康熙評價他是“為諸阿哥陳奏之事甚多”。當胤禧、胤禟、胤祹被封為貝子時,胤禛啟奏道,都是親兄弟,他們爵位低,願意降低自己世爵,以提高他們,使兄弟們的地位相當。
在眾皇子為爭奪皇太子之位鬧得不可開交時,胤禛卻似乎悠閑於局外,沒有明火執仗地參與其中,而且還替眾兄弟仗義執言,這些都被康熙看在眼中,特傳諭旨表彰:
在以前拘禁胤礽時,並無一人為之陳奏,惟四阿哥性量過人,深知大義,屢在朕前為胤礽保奏,似此居心行事,真是偉人。
胤禛在這場諸皇子爭奪皇太子之爭中,不顯山、不露水,以不爭之爭的鬥爭策略取得了成功。一方麵胤禛贏得了康熙的信任,抬高了自己的地位,密切了和康熙的私人感情。康熙一高興,把離暢春園很近的園苑賜給了胤禛,這就是後世享有盛名的圓明園,康熙秋獵熱河,建避暑山莊,將其近側的獅子園也賞給胤禛。
另一方麵,胤禛使其他皇子們認為自己實力不夠,對他不以為意,不集中力量對付他,使他有機會發展自己的勢力。
結果,康熙在病重之際,把權力交給了胤禛,胤禛後來居上,脫穎而出,成為雍正皇帝。
“爭”,需要對手;而“不爭”,是想別人沒想過的問題,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情。“善勝敵者,不爭。”不爭最終是為了更好地去爭,不是和對手爭,而是和自己爭,和自己爭就是要戰勝自我。這樣做的天之道,在於以“不爭”泯絕那些形名之爭,而得潛在的大勢態,“故天下莫能與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