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辯中,這一謀略的運用表現為明說東、暗指西,“聲東”是假像,隱藏真實的意圖,“擊西”才是最後的目的。這通常是我們在有口難言之時的開口方法和技巧。
在有些場合,利用“聲東擊西”的技巧,把相同意思的話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效果迥異。有時言在此而意在彼,令人回味無窮。
據《晏子春秋》記載,齊景公非常喜歡打獵,所以專門養了許多的獵鷹。
有一次,負責為景公養鷹的燭鄒一不小心讓一隻獵鷹逃走了,景公一怒之下,命人把燭鄒推出斬首。晏子聽聞,為了救燭鄒,立即求見景公,說:“燭鄒犯有三大罪狀,哪能就這麼輕易殺了呢?”景公不禁疑惑道:“何來三大罪?”晏子頭頭是道:“第一條,他作為養鳥人,居然把大王心愛的獵鷹放跑了。;第二條,就是使大王為了鳥的緣故而殺人,造了殺孽:第三條,讓天下人指責大王重鳥輕士,極大地損害了主公的名聲。”齊景公知道晏子其實是暗示自己過於小題大做,不由得汗顏,隻好說道:“不必再說了,我明白你的意思,不殺燭鄒就是了。”
晏子在這番求情的話語中就使用了聲東擊西的方法,表麵上好像是在數落燭鄒的三大罪狀,實際上是在暗示齊景公如果因為區區一隻獵鷹而處死燭鄒會讓人詬病。這就是說話之聲和意之所指的方向剛好相反。這樣,既顧全了齊景公的麵子,又委婉指出了其行為的不妥之處,成功救出了燭鄒。
清朝時的一天,曾國藩正在領兵打仗,突然來了一個告密者說有一個統領暗地裏準備叛變,並聲稱自己就是這個統領的部下。沒想到曾國藩不但沒有獎賞這名告密者,反而勃然大怒,斥責他誣陷忠良,立即命令手下將告密者殺了示眾。被告密的統領得知此事後,很快前來求見曾國藩,感謝其信任。不料曾國藩臉色臉色大變,命令左右,馬上把這個統領推出斬首了。幕僚們都奇怪曾國藩為什麼不相信告密者卻還要殺了統領呢。曾國藩說:“其實告密者說的是真話。但如果我表明相信他,背叛者肯定會立刻起兵叛變,而我裝作不相信他,立刻殺了他,背叛者一定會以為自己深得我信任,放鬆警惕,這樣我才能把他騙來迅速解決掉。,”
詐者蒙蔽他人時,常玩的把戲便是聲東擊西,目的在於突然發難而出奇製勝。他們通常會假裝暴露出自己的想法,其實將自己的真實意圖和目的掩蓋了起來,不能讓人發現,更不能讓人預見。誤導對方,使得對方放鬆警惕,然後伺機施以致命打擊。
在日常生活中,假如我們看到自己的朋友或長輩言行不慎出現差錯,而不予指出,任其發展,結果隻能是害了別人。如果直接指出,又擔心對方接受不了,那我們不妨采用這種聲東擊西式的勸說技巧。看似是指責或者提醒其他人,實際上是讓朋友或長輩自己慢慢察覺和糾正自己的過失。
不管是在論辯還是生活中,當我們的意見和觀念與人相左時,我們不必急於反駁,而是應當給予對方發表意見的機會,並且在表明我們已接受了他的觀點,然後再委婉地述說自己的意見。就算雙方分歧很大,也可以溫和地說:“我覺得你的看法細密周到,但我認為在那種場合可能……”這樣既能表現自己的風度,又能堅持自己的立場。
方法4:明知故問,點透事實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在某些話題上覺得有難言之隱,不能直說。在論辯中,也會存在這種現象。為了取得論辯勝利,我們就要看對手是否存在說話兜圈子的現象,一旦發現就要明知故問,並打破沙鍋問到底。就論說者的角度而言,有的時候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迂回進攻來破除障礙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方法。
唐高祖李淵登基時,國家還未統一。可是,秦王李世民正率領將士在前方浴血奮戰之時,李淵卻大興土木,修起極為豪華的披香殿。這讓諫議大夫蘇世長非常不滿。有一天,他在慶善宮披香殿陪唐高祖進餐。當大家喝得酣暢盡興時候,蘇世長突然向唐高祖問道:“筆下,這座披香殿是隋煬帝修建的嗎?”
唐高祖聽了非常不悅,他對蘇世長說:“你的勸諫看起來好像很直率,但實際上卻非常狡詐。你難道不知道這座殿是我修的嗎?為何故意說是隋煬帝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