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辯論智慧(1)(1 / 3)

子曰:“繪事後素。”他的弟子子夏立刻由此聯想到孔子先仁後禮的思想主張。子夏這種舉一反三的靈活思維受到孔子的讚許。我們同樣可以從這一事例領悟出辯論的智慧——觸類旁通,由此及彼。

【經典今解】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

子貢問道:“貧窮而不去奉承獻媚,富有而不驕縱傲慢,這種人怎麼樣呢?”

孔子答道:“可以吧。但是還不如雖然貧窮而仍然過的快樂,富有了而又愛好禮儀的人。”

子貢說:“《詩經》上說:‘要象雕刻骨器、象牙、玉器、石器一樣,切磋它,琢磨它,’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孔子說:“賜啊!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了。因為告訴你這一點,你就能有所發揮,推知另一點了。”

孔子教育他的弟子子貢以及所有的人們,要做到安貧樂道、富而好禮這樣的理想境界,社會上無論貧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會的安定了。子貢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在孔子的教育中聯係到詩經裏類似的道理,因而得到孔子的讚揚。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個顯著特點。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論語·八佾》)

子夏問道:“‘美妙的笑靨真美好呀,顧盼多姿真多情呀!素粉描麵更嬌俏啊!’說的是什麼呢?”

孔子回答說:“就像繪畫一樣,不是最後用素粉勾畫嗎?”

子夏又問:“(您的說法使我想到)禮儀製度不是在後來產生的嗎?”

孔子說:“給我啟發的是卜商啊!如此,是可以和他討論詩了。”

孔子認為,外表的禮節儀式同內心的情操應是統一的,如同繪畫一樣,質地不潔白,不會畫出豐富多采的圖案。子夏能夠從孔子所講的“繪事後素”中,領悟到仁先禮後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稱讚。再一次體現孔子鼓勵並讚賞弟子獨立思考,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在我們辯論中,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同樣能體現出辯手高超的辯論智慧。

【古為今用】

方法1:管中窺豹,以小見大

以小見大,猶如管中窺豹,從局部而見整體,由一木而見森林。在論辯中,尤其是批駁對手主張時,可以從對方的小謬誤入手,然後再慢慢推導,由小及大,由個別到整體,逐漸批駁整個論點。

東漢時有個叫陳蕃的人,常常以名士自居。有一天,他父親的好友薛勤到訪,見他獨居一屋,裏麵東西擺放得非常雜亂又很少打掃,所以看上去齷齪不堪。於是,薛勤便問:“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陳蕃回答說:“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就反問他:“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陳蕃立誌“掃除天下”,要做治國安邦的堂堂大業。有這種雄偉誌向固然好,但如果我們看到一個連自己屋子都懶於打掃的人,誰會相信他可以“掃天下”呢?薛勤的反問,以小見大,有力地駁斥了陳蕃的狂妄輕浮。

以小見大這種論辯技巧,首先要求論辯者能夠從較高層次上,以其敏感的認知能力和洞幽燭微的觀察能力,從其所申辯的論說主張中抓住某一個最能反映事物本質的點。這一點抓住了,接下來才能觸類旁通,引申擴張,從而達到論證自己觀點,或者反駁對手論點的目的。

我們在進行論辯時,要集中注意力,選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一個點、一個方麵,不要貪多。隻有“小”確定了,我們才能更加遊刃有餘地由此及彼、由表及裏,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進而認清事物的整體麵包,揭示出事物的本質,取得辯論的勝利。運用以小見大這一論辯技巧,一定要選準突破口,務必集中兵力攻擊其最要害、最敏感而又最易擊破的一點。

千萬要記住:以小見大的“小”必須與“大”有必然的聯係,不然就會犯下以偏概全或推理不當的錯誤,給對手留下把柄。

在一次論題為“對外開放與走私販私關係”的論辯中,正方認為走私販私都是對外開放造成的,反方則對此展開了針鋒相對的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