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雅覺得十分委屈,她的內心時刻湧著一絲無言的落寞和傷感,她總想:“為什麼積極的工作卻無法贏得嘉獎?”
漸漸地蔡雅把心裏積鬱的怒氣發泄到嘴上,她每天都在辦公室裏哼:“今天比較煩,比較煩……”若同事問她究竟為什麼煩?蔡雅就會和同事大談她的苦惱,言語之中滿是抱怨,而且她抱怨起來就喋喋不休沒個完。
同事起初還能忍受她的抱怨,日子久了蔡雅的抱怨在無形中把消極情緒傳染給同事,再後來,同事們都異口同聲地說:“我們不希望聽到你的抱怨,你幹嘛不去找老板說清楚?”
隻對有辦法解決問題的人抱怨,是最重要的原則。像蔡雅這樣對毫無裁定權的人抱怨,隻有一個理由,就是為了發泄情緒。而這隻能使你得到更多人的厭煩。
要知道,即使是發泄情緒,也有比向無能為力的人抱怨更多更好更理智的方式。直接去找你可能見到的最有影響力的一位工作人員,然後心平氣和地與之討論。假使這個方案仍不管用,你可以將抱怨的強度提高,向更高層次的人抱怨。
說出抱怨的具體原因
在你開口抱怨之前,要首先明確困擾自己情緒的“罪魁禍首”,用簡明扼要的語句概括出壓力的“元凶”,表達出自己期望獲得改善的重點要求。比如“想睡覺”、“停止加班”等等,而不是以“煩”、“窮”、“愁”這樣簡單的形容詞一筆帶過。隻有這樣才能使聽到你抱怨的人了解到你確實的處境,並能夠根據實際情況提供幫助或改善策略。
比如你所在的公司連續三天加班,卻拿不到任何加班費用。此時即使你鼓起勇氣決定向上司抱怨,但如果隻說“我好累!我好煩!”也不可能解決任何問題。不如換成“加班太頻繁了,睡覺都睡不夠,而且不給加班費,感到不舒服!”
留下回旋的餘地
“抱怨”的場合與方式的選擇同樣非常重要。應當盡量避免在正式場合、工作時間對工作進行抱怨,這會使你看起來缺乏起碼的度量和專業素質。
比較聰明的做法,應該是選擇在下班後的閑暇時間,以比較私人的方式向有需要傾聽的對象進行抱怨。這一點尤其適用於上司和下屬之間,雖然說話的內容也許並不美好,但你選擇的時間場合則充分尊重了對方的身份,反而能使抱怨聽起來更加誠懇。
在抱怨的過程中應當“就事論事”,堅決避免任何帶有惡意人身攻擊、侮辱、毀謗性質的言語。當你的抱怨聽起來更像是對某個具體當事人的否定和抗議時,這場抱怨很容易轉化為直接的矛盾對立衝突,實不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