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20幾歲的年輕人經常會發現“抱怨就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比如抱怨老板用人不公、抱怨公司薪水太低、抱怨同事不好合作、抱怨客戶不好對付……
李娜在一家計算機公司做高級程序員。她之所以離開以前的公司,主要是因為她在同事跟前抱怨上司的話,傳到上司的耳朵裏後,上司處處排擠她,逼得她不得不辭職走人。
事情是這樣的。一次,上司交給李娜一個難度很大的任務,並跟她事先聲明“這件事難度大,你敢不敢承擔,敢不敢接受挑戰”。盡管李娜明白自己的實力,但她覺得在公司眾人中,上司主動找她征求意見,說明上司器重自己,所以李娜一咬牙就接受了。結果,由於上司給的期限較短,李娜的確沒能按時完成任務。因為此事李娜遭到了上司批評,並受到了經濟處罰。
可她感覺非常委屈也很氣憤。李娜認為:既然任務這麼艱巨,做不完本是預料中的事。自己當時那麼努力,沒做完也不該算是工作失誤。
“上司真過分,這麼短的時間裏,讓我幹那麼難的活兒,我都說做不了,可他非讓我做,沒做完還罰我。”事後,李娜跟身邊同事都這麼抱怨。結果不久,上司又給她新任務,還好,這回李娜完成得相當順利。
正當李娜高興時,上司又把一個難度更大的任務交給他。並說,“這裏我是上司,下屬隻有服從,不許抱怨。我不養白吃飯的人,適應不了就走人。如果你這次再完不成任務,就要考慮是否該換一份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李娜在抱怨自己上司的時候,沒有選擇合適的抱怨對象,導致抱怨的話傳到了上司的耳朵裏,逼得她最後隻好辭職走人。
其實,“抱怨”是表達內心不滿的一種態度,當我們要表達不滿時,我們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發泄不滿,而是希望對方能有所改善,使自己滿意。因此,想做到有效的抱怨要講究戰術,可以幫助我們在抱怨與達到目的之間,找到適人、適事、適時的最佳平衡點。
不要盲目追求公平
抱怨之前先進行一下徹底的自我反思,看看自己是否在“強求公平”。
實際生活中的任何概念都是相對成立的,所謂“公平”也沒有絕對均勻合理的分配法則。如果因為這種原因而產生了抱怨,你就要首先破除你心中的刻板定義,弱化那些你認為理所當然的“分配依據”,努力找出兩者之間的差別。
比如你是碩士學曆,但一直和本科生出身的某同事拿同樣多的薪水。此時,不要單純強調本科與碩士學曆的高低區別,而是要從實際工作中尋找他究竟在哪些方麵比你出色。客觀的認知心態能夠幫你化解掉很多不必要的抱怨情緒。
選擇合適的抱怨對象
初出茅廬的蔡雅自願承擔了辦公室裏眾多的分外之事,她忙得像一隻上足了發條的鬧鍾,覺得自己如此用心賣力,該是離成功越來越近了吧。誰知,在公司升職加薪的名單中,還是沒有她的一席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