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列夫.托爾斯泰:《生活之路》(7)(1 / 3)

你也許忍無可忍而對那侮辱、得罪你的人發怒。但是你隨時都能夠在這一點上克製自己,即無論是言還是行,都能把自己心裏的事隱而不露。

622別把周圍的人全當壞人

你說在你周圍都是壞人。如果你這麼想的話,那這就是你本人不好的一個明顯的標誌。的確,與品質惡劣的人、與好說謊的人相處,很難做一個善良的人,特別是如果他還欺侮我們的話。但是,與他們,恰恰是與這些人相處,無論就自己,還是就對方來說,都應該保持頭腦清醒。

623不應當對失去理性的人發怒

愛比克泰德言,有理性的人不應當對失去理性的人發怒。

“為什麼不能發怒,如果他們是竊賊和騙子呢?”你會說。

可什麼是竊賊和騙子呢?其實就是誤入迷途的人。對這樣的人應當憐憫,而不是發怒。如果你有能力,就應該讓他明白,他那樣的生活對他本人來說是不好的,那他就會停止作惡。即使他還是不明白這一點,那麼他所經曆的不良生活就是對他的回報。

但你又會說,這樣的人應當懲罰。

如果一個人害眼病,成了瞎子,那你肯定不會說,應當為此而懲罰他。同樣,你為什麼卻要懲罰一個失去了比眼睛更寶貴的東西,失去了最大的幸福——靠理性生活的能力的人呢?對這樣的人不應當發怒,而應當憐憫。

要憐憫這些不幸的人,盡力不讓他們的謬誤激怒你。要記住,你自己也常常誤入迷途,犯下罪孽,最好是為在你的靈魂中有那麼多不潔的惡意而對自己發怒。

624隻有理性才能夠說服人

康德說,如果你想因行為不端而指責一個人,那麼不要把他的行為和話語稱為愚蠢,不要說,也不要想,他的行為或他所說的話毫無意義。相反的是,你時時都要設想,他願意在行動或話語中表現出理性來,並且努力去尋找它。應當努力找出那騙人的假象,並指給他看,以便讓他自己用理性去判斷,他是錯的。要知道能夠說服人的隻有他的理性。同樣,要說服一個有不道德行為的人,隻能用他自己的道德情感。不要先入為主地以為,不道德的人不能做出一點兒合乎道德的事來。要知道,任何一個人都永遠不會放棄成為一種道德的、自由的生命的可能性。

625暴躁的習性使你無法體驗善良情感的喜悅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喜歡保持暴躁的習性。他們總是有事可幹,遇到有人跟他們打交道,他們便很高興有機會把這個人罵個狗血噴頭。這樣的人非常令人厭煩。但是應當記住,他們也非常不幸,因為他們從不曾體驗過靈魂中充盈著善良情感時的喜悅,因此,對他們不應當發怒,而應當憐憫。

626用激憤的方式無法消滅壞事

你總是想,你對之發怒的那個人是你的敵人;其實你的主要敵人——是深嵌在你心中的憤怒。因此,要盡快地與你的敵人和解,熄滅你心中這種痛苦不安的情感。

當你看到那些總是對所有人都不滿,一直在責備所有人的人時,很想對他們說:“要知道你們在世上,並不是隻為了弄明白生活的荒謬並去指責它,發泄一通怒氣然後死去。這是不可能的。你們要想一想:你們不應該發怒和指責,而應該勞動,進而去矯正你所看到的壞事。”

要消滅你所看到的壞事,用激憤的方式無論如何是不行的,而隻能用對待所有人的善良的情感,這種情感始終存在於我們身上,隻要你們不再窒息它,你們立刻就會感受它。

627任何人都會按自認對自己有利的方式行事在蘇格拉底看來,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喜歡發怒,他們往往無緣無故地發怒並危害別人。大家都可以理解,為什麼吝嗇的人會去欺侮別人:他想要占有財富,自己發財;他危害別人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作惡的人危害他人對自己卻絲毫無利可圖。這是何等的瘋狂啊!

要認真理解並好好記住,任何一個人總是以自認對自己有利的方式行事。因此,愛比克泰德告誡道,如果你能牢記住這一點,那麼你對任何人也不會發怒,對任何人也不會指責、咒罵,因為,如果一個人做了令你不快而確實對他自己有利的事,這是人的本性使然,是不唯理解的。如果他做了錯事,做了對他不利而有害的事,那麼他就會不好受,他就會後悔莫及。

628人打熊的故事

人們以為安排別人如何生活隻能用暴力,但暴力並不能安排別人的生活,而隻能起破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