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解決新生代農民工雙重邊緣化困境的措施
為了幫助新生代農民工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自我認同感和歸屬感,營造更為和諧的社會環境,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現狀,筆者提出一些建議和措施:
(一)加快戶籍製度改革,促進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政府應著力加快戶籍製度改革,由傳統的城鄉二元體製逐漸改革過渡為統一的城鄉一元戶籍製度,打破“非農業人口和“農業人口””的戶口界限。這樣可使新生代農民工獲得與城市居民統一的身份,避免因戶籍原因而使他們受歧視和排斥。同時也可通過戶籍製度的改革增強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生活的的自我認同感,充分體現他們遷移和居住的自由,在城市居民麵前具有平等發展的地位和條件。
(二)落實社會保障製度,擴大新生代農民工參保麵,維護新生代農民工的基本權益。積極推進國家社會保障範圍上對農民工的全覆蓋,逐步提高其保障水平。為了防止新生代農民工由於年老和疾病所帶來的風險,應該建立針對農民工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為了防止新生代農民工在從事各種較危險的工作時所帶來的風險,應該建立農民工的工傷保險;為了避免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中陷入貧困境地,應該為其設立最後一張保護網—-最低生活保障。政府應做好維護新生代農民工基本權益的工作,及時解決工作糾紛及人事矛盾等問題。
(三)構建公平的就業環境,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其知識水平和心理素質。為了增強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競爭能力,還可以聯合企業一起定期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在政府宏觀管理、統籌協調和提供必要培訓經費的支持下,有關部門要有明確的分工負責。首先,為了了解新生代農民工對技能的需求,帶給他們切實有用的幫助,政府部門應定期對新生代農民工現狀進行考察,增加職業技能培訓的內容,以使勞動力各有所得,各取所需。
(四)加強專業心理機構建設,引導新生代農民工正確認識自我,樹立科學擇業觀。加強專業心理機構建設,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新生代農民工處於農村和城市的邊緣,他們渴望成為一名城市人,但又覺得自己無法融入這個城市。在城市的生活中常會覺得寂寞孤獨和無助,這些心理問題常常無法通過正常的渠道傾訴和表達,長時間的積累,就有可能出問題。因此,加強專業心理機構建設至關重要。
當前各有關部門應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素質教育培訓,定期為他們提供就業指導、職業培訓等講座,幫助他們更全麵更充分地認識社會環境,對自我開展正確的定位,逐步轉變他們的就業觀念。引導新生代農民工對自身的職業生涯做好進一步的規劃,減少職業選擇的盲目性和易放棄占領的隨機性促進新生代農民工穩定就業。
(五)統籌城鄉發展,重視農村教育、文化發展,鼓勵新生代農民工回鄉就業。給予新生代農民工充分的關注和尊重,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心態。杜絕好高騖遠的心態。新生代農民工對城市可能會有很多美好的憧憬和夢想,但也應該對自身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認識到自身在各方麵和城市居民仍然存在客觀的差距,這些差距要通過腳踏實地的付出才能縮小;避免對城市盲目迷戀的心態。新生代農民工要認識到城市並不是自己惟一的歸宿,如果城市不適合自己,回到生於斯、長於斯的農村也是一個不錯選擇,在農村同樣擁有施展拳腳的廣闊天地。(作者單位:杭州師範大學政治與社會學院)
項目名稱:新生代農民工雙重邊緣化困境以及應對策略分析—基於金華義烏市200位新生代農民工的實證研究;項目負責人:吳芳芳;指導老師:王光銀;項目編號:2013R421018
參考文獻
[1]徐建玲.農民工市民化進程度量:理論探討與實證分析[J].農村經濟問題,2008(9).
[2]王春光.新生代流動人口的社會認同與城鄉融合的關係[J].社會學研究,2001.
[3]史斌.新生代農民工與城市居民的社會距離分析[J].南方人口,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