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農民工雙重邊緣化困境以及應對策略探究
學術展台
作者:吳芳芳
摘要:新生代農民工是生活在城市主流社會之外的“雙重邊緣人”,盡管其為城鎮化發展作出較大的貢獻,但多數難以真正成為城市人。在此,筆者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方法,以金華義烏市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為例,探討其生存狀態能否為其穩定生存與發展、社會融合與同化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提出促進新生代農民工積極的社會認同建構和社會融入的建議,為我國新時期製定和完善相關農民工的製度政策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雙重邊緣化,生存狀態
新生代農民工是我國城市化曆程的產物,作為現代化曆史中的一個新概念,是中國在特殊的曆史時期出現的一個社會群體。他們既不是農民,也不是城裏人,即使渴望融入到城市成為新市民,卻遭到社會排擠而成為“無根漂泊的一代”,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的問題已然成為重中之重。
一、義烏市新生代農民工雙重邊緣化現狀調查
1.缺乏相應的農業生產經驗,進城就業誘發其退出農村。新生代農民工絕大部分都在農村生活過,其比例在我們的調查樣本中高達95%。但是對於莊稼活,掌握的人卻並不多,家裏的莊稼活主要由父母完成。從農業勞動技能的角度看,新生代農民工缺乏基本的農業生產知識和技能。城市中的高收入是新生代農民工離開家鄉的重要誘因,他們希望獲得穩定並且順心合意的工作。
2.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較低,職業技能水平落後,大多從事勞動密集型行業。新生代農民工或多或少都接受過教育,不乏高中及以上學曆的農民工。他們大多從小接受九年義務教育,普遍呈現出受教育程度較第一代農民工顯著提升的特點,但是相比於城市的同齡人,他們所接受的教育又是比較少的,其中55%的新生代農民工是“初中及以下”學曆。因為學曆原因,新生代農民工在和城市同齡人競爭時依然處於劣勢,他們的工作仍舊集中在相對低端的行業。主要分布在電子製造業、服裝製造業、機械製造業等勞動密集型行業。
3.新生代農民工收入水平不高,在外平均消費傾向較高。新生代農民工的月收入對比他們在家鄉的收入可以算是比較豐厚了。他們看起來與城市裏的其他青年別無二致,在他們的家庭中,父母正值壯年,大多數也尚未有自己的子女。他們的生活負擔相對較輕,隻需要滿足自身的消費需要。在他們之中,甚至有很多成了“月光族”,和城市裏的年輕人一樣,喜歡追求新鮮、時尚、潮流。一般新生代農民工的收入集中在2000—3000元層次。他們對於自己的收入認為基本還可以接受,至少可以維持自己的日常生活,並且相較於在家務農,已經算是比較高的收入了。
4.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對收入的滿意度較低,無法長期穩定就業,期盼在勞動中勤加學習,有一技傍身。由於新生代農民工年齡基本集中在18—30歲,在城市的同齡人群中,還應該處於接受教育的階段,因此,對於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他們在選擇工作時,有60%的人更希望可以通過熟悉一份工作掌握一項技術,為以後的發展奠定更為良好的基礎,而不僅僅是單純為了獲得收入。
5.受城鄉二元結構體製的限製,新生代農民工對於良好的就業環境、社會福利等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期望自身的生活水平和權益得到基本保障。城市對新生代農民工入城,既有歡迎又包含些排斥。農民工進入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城市職業的很多空白,促進了當地城市化的發展;但是也帶來了一係列社會問題,城市居民對他們產生了排擠意識。新生代農民工的生活和權利並不能夠得到很好的保障。
據調查,新生代農民工的工作多為自己尋找,通過政府牽線搭橋的少之又少。在外出打工時,新生代農民工也遇到了層層困難:認為自己能力技術不夠好,認為工資福利待遇低,認為工作環境不夠好,認為與組織難以溝通等等。超過半數的新生代農民工認為自己外出打工是為了賺錢以提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水平,為了開闊眼界,尋找更好的發展契機,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務工的偏向不再僅僅局限於賺錢,而呈現出豐富多樣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