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音樂審美教育應體現時代精神,使美育在促進學生全麵發展中更顯示出它的獨特功能。中學生的音樂認知正處於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程中,雖然認知水平不高,存在著表麵性和片麵性,並時常受到環境的影響,但是他們有活力、有熱情,樂於學習。中學期間是培養和提高他們審美素質的關鍵時期,他們在交響音樂作品演奏的過程中,通過旋律、節奏、音響色彩等因素,可領略到音樂作品的風格特點,觸發他們的內在情感。並隨著演奏者音樂作品的積累及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他們的情感體驗會愈來愈豐富;演奏音樂時的情感參與意識也會愈來愈強,對音樂作品的認識水平和審美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四、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廖乃雄先生曾說過:“音樂首先是一門集體藝術,集體唱奏、表演,能感人至深,影響力大”。器樂合奏教學尤其是在培養中學生多方麵的合作意識,促進學生合作能力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隻有在不斷合作中才能塑造中學生健全的人格,因此學會與教師、同學合作是器樂學習過程中極其重要的。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曾在一項報告中指出:“學會共處,學會與他人合作”是新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是做人、做事的基礎,是成功的階梯。因此,集體性的演奏活動對學生養成與他人合作的習慣,形成集體意識,形成與他人協作的態度等方麵是極為有效的。在器樂合奏過程中,也使學生深深感受到服從大局、服從指揮、服從演奏紀律的重要性以及集體力量的偉大。並在集體的創造中感受音樂的內涵,感悟音樂的真諦。在指揮的引領下,準確把握音樂作品的旋律、節奏,充分表現音樂作品的內在情感,正確認識集體與個體、全局與局部之間的關係。把自己對音樂的情感全部投入和凝聚在演奏之中,用自己對音樂的理解來表現音樂優美的意境和詮釋音樂藝術形象,更深刻地體會到集體的力量與團體的協作精神,也感受到了自我在集體中的作用。
從調查統計的結果可以看出,有84.1%的樂團學生認為參加交響樂團的排練與演出活動加強了他們的合作意識;在關於樂團學生家長對於學生參加交響樂團對其專業學習的影響的調查結果顯示,有63.2%的家長表示參加交響樂團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五、擴大學生的綜合知識
藝術活動的認識功能告訴我們要引導中學生不僅從藝術的角度去欣賞,也要從經濟、政治、民俗、曆史等方麵去研究學習。通過欣賞和演奏高雅音樂作品和介紹音樂常識等,使學生們不僅感受到了音樂世界的奧妙與樂趣,還獲得了不少關於音樂、文化和曆史知識,擴大了知識麵。例如中外許多著名科學家和學者,也是音樂愛好者,並具有較高水平的音樂欣賞及演奏能力。因此學生通過參加樂團的排練和在舞台上的精彩表演,會使他們領悟到:隻有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博得社會的認可和人們的尊重;隻有不斷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才能愈臻完善。
音樂作為文化,它是一個民族文化意誌的靈魂。了解一個民族的音樂將有助於更好地理解與學習一個民族的文化。學生是文化的接受者、傳承者,也是文化的創造者。因此,學生通過對交響音樂作品的排練和演出活動,可以開闊樂團學生的文化視野,豐富樂團學生的文化知識。
交響樂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是我們對學生傳播先進文化的有效途徑。中學生交響樂團的建立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麵發展方麵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作者單位:河西學院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王耀華.交響樂與交響樂隊[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2]王曉燕.“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的現狀調查與對策分析[D].福建師範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