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環京津文化產業帶建設發展研究
學術展台
作者:李佳捷 崔翔 楊曉輝
在新的發展形勢下,如何深度發掘河北省文化產業發展潛力,將所具備的文化資源優勢切實轉變為文化發展實力以滿足市場上日益多元化的文化消費需求,科學規劃和構建合理的環京津文化產業帶,這不僅是順應國家發展戰略的時代趨勢,更是河北省建設文化強省的必然要求。
一、環京津文化產業帶建設的區位優勢。在環首都外緣十四個縣(市、區)中,土地麵積和人口數量分別占到河北省總麵積的15.9%和總人口的7.3%;2010年該區域的生產總值僅占全省比重的6.5%。過去幾年中,所謂的“虹吸效應”嚴重,對於處在環首都的大部分區域來講,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麵的發展長期處於相對困頓的尷尬處境,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僅得不到首都經濟的“溢出”效應,還受到北京巨大磁場的吸附,造成人才、資源等嚴重流失,在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上形成極大落差。比如,文化產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明顯偏低,相關配套設施、文化基礎設備不健全,現代化高科技設備相對缺乏,從而導致文化產業開發能力多處受限,不能滿足該區域內外的文化需求。另外,在發展理念上對文化產業的認知存在觀念上的桎梏,這就導致對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開發和利用多流於表麵,從而使產品的文化附加值無法實現。京冀之間這種發展的矛盾狀況得到北京的關注,北京市委研究室“首都經濟圈研究”課題組研究指出:“京、津兩市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遠未發揮出來,甚至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虹吸現象,在使京津周邊成為經濟發展的穀底的同時,也導致自身出現了眾多的大城市病,已經到了必須改變現狀的時候了。”因此,隨著北京都市圈擴散、拉動效應逐漸明顯,“京畿”區位有望為文化產業大發展帶來良好時機。環首都經濟圈14縣(市、區)與北京接壤,到北京市中心隻有50到200公裏不等的距離,既處於現代區域經濟學“增長極”理論所要求的範圍之內,又是據守首都資源向外擴散輻射的必經之路。《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年)》“兩軸——兩帶——多中心”的規劃和“東移南擴”計劃,在理論層麵上提供了進一步拉近東部和南部縣、市到北京時空距離的可能;現實中,隨著地鐵、公交等現代交通設施的日益完善更是為其計劃落實提供了便利條件。隨著北京市場經濟逐步完善,所謂的“虹吸效應”將逐漸削弱,而對周邊地帶“溢出”需求日漸顯現。同時,北京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口激增也使其城市問題越發嚴重,交通、生態壓力嚴重限製其發展空間;此外,市場所具備的資源配置的動力機製也在逐漸發揮作用,這就驅使人才、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隨著市場供需變化而自由流動,促使北京資源“溢出”擴散的可能性增大。這也為河北省環京津地帶的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有利可能。“京津一體化”戰略下河北與京津雙方協同發展共識的達成既適應了京津現代都市圈發展的需要,更是河北省環京津區域把握時機、優化區域市場資源配置、實現文化產業發展的難得機遇。
二、環京津文化產業帶建設政策優勢。國家推進“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戰略,河北省正可借此機遇將環京津文化產業帶發展融入其中,在京津這兩株大樹蔭下謀求發展空間。在文化創意被視為“第四波”經濟動力的大背景下,河北省可以借助京津兩地推出的產業升級轉型政策來促進本省文化產業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這樣一係列有益於河北文化產業發展的國家政策以及京津發展規劃得到河北全省上下普遍關照,由此,環京津地帶文化產業的發展亦得到相當重視。為推進文化產業迅速發展,河北省頒布了《河北省文化產業振興規劃(2010—2015年)》、《河北省文化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河北省文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河北省“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等一係列與文化產業發展相關的政策規劃。為了切實貫徹環京津文化產業發展的諸多政策,河北省又提出要舉全省之力來支持“環首都經濟圈”發展,不但要打造帶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極,還要以生態環保的相關產業發展推進本省經濟產業轉型升級。在具體落實上,更是在實施程序和資金等方麵給予大力支持。河北省出台的相關政策中明確規定,環京津文化產業帶發展規劃一定程度上按照經濟特區的政策優惠力度,在土地供應、工商登記、項目審批等方麵均有相關政策給予支持。從2011年起,河北省將文化產業發展引導資金從每年1500萬元提高到2億元,不僅如此,在支持和獎勵文化品牌創新方麵,還另外安排1億元專項獎勵資金單獨劃撥。而且,對於河北省環京津地帶的相關縣市相繼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政策支持,如2012年承德市投入文化產業引導資金高達1000萬;張家口市赤城縣投資225萬元,建成了技術先進的神舟數字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