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論西北高校與周邊民辦院校聯合辦學(1 / 2)

試論西北高校與周邊民辦院校聯合辦學

學術展台

作者:馬龍梅

摘要:聯合辦學是當前高等教育體製改革中的一項有益的嚐試,它有利於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本文以西北民族大學阿拉伯語專業與民辦院校甘肅張家川阿語學校的聯合辦學為例,論述兩所學校在聯合辦學的實踐當中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並相應的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聯合辦學;阿拉伯語;張家川阿語學校

20世紀90年代,我國高等教育的體製改革逐步推進,辦學體製、管理體製、投資體製、招生就業體製、高校內部管理體製等改革都取得了重要進展。[1]1994年,根據國務院《關於深化高等教育體製改革的若幹意見》,其中,聯合辦學是當前高等教育體製改革中的一項有益的嚐試,它有利於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增強學校的活力,促進高等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因此,國家鼓勵各地方、各部屬高校應積極進行這方麵的探索與實踐,逐步推動聯合辦學。

我國高校的聯合辦學屬“共建、調整、合作、合並”高等教育改革方略中“合作”的範疇,意在打破原來學校各自的封閉辦學、自成體係的狀況,聯合辦學的主旨是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平等互利,相互促進。[2]全國各地許多高校進行了各種不同形式的聯合辦學或合作辦學,其中既有政府主導的聯合辦學,也有校際之間自發的聯合辦學。校際間的聯合辦學作為辦學體製改革的重要形式首先在北京、廣東、上海、江蘇等地進行試點,都不同程度的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我國西北地區校際間及高校與民辦院校間聯合辦學的探索與實踐相對於東部沿海等發達地區要滯後一些。本文以西北民族大學阿拉伯語(以下簡稱“阿語”)專業與民辦院校甘肅張家川阿語學校的聯合辦學為例,論述兩所學校在聯合辦學的實踐當中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並相應的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兩校聯合辦學的現狀

中國的阿語教學曆經數百年,自20世紀後半葉將阿語引入國家高等院校後,阿語在中國取得了良好的發展,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3]西北民族大學是我國西北地區最早開設的阿語專業的高等學校。1997年,西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經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批準設立阿拉伯語專科,2000年、2002年,連續招收了兩屆專科生。於2003年開始麵向全國,招收阿語本科生。截止2014年,教研室共有專業教師20人,外聘教師5人,外教3人。專業教師中博士7人,碩士6人,本科11人,師資力量近些年越來越強大。現有在校學生600多人(包括包括自考、專升本、統招本科、研究生)生源涵蓋全國各省市,學生數量多,生源範圍廣。近年來,該校的阿語專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成果,畢業生的就業門路廣,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因此,為了向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的、更優秀的阿拉伯語專業人才,2001年起,西北民族大學阿拉伯語專業與周邊幾所民辦阿語院校簽署了聯合辦學協議,如:甘肅臨夏外國語學校、甘肅張家川阿語學校、寧夏吳忠民族阿語職校、廣河外語職業學校等。其中,甘肅張家川阿語學校就是在聯合辦學的合作模式中取得良好效果的典型例子。

張家川阿拉伯語言學校,原名張家川穆斯林學校,成立於1991年3月11日。它是一所由教育行政部門批準設立,民間組織管理局登記頒證,集阿語語言技能教育和科學文化教育為一體,具有民族特色的民辦中等職業學校。張家川阿語學校雖然辦學時間不長,卻在教書育人、以德治校上走出了改革創新之路,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止2010年,已畢業學生500餘人。畢業生80%以上走上了工作崗位。其中大部分在我國沿海城市為阿拉伯商人做勞務翻譯,少部分從事外貿文秘、海外營銷、援外工程翻譯、民辦同類學校任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