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職院校學風建設問題的原因探究(1 / 2)

高職院校學風建設問題的原因探究

學術展台

作者:陳飛宇 潘浩

摘要:學風建設是影響高等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加強和改進高職院校學風建設仍然是高職院校管理和改革的重點。本文擬從社會、學生因素著手梳理高職院校學風中存在的不良因素,並對症從學風與考風入手提出意見。

關鍵詞:社會因素、學生因素、學風、考風

高職院校學風當中不良現象的產生有其深刻的原因,潛在的社會大背景、外在的學校管理以及內在的學生素質都會對學風建設產生重要的影響,探究起來,學生在思想觀念、道德水平、學習主動性及自製力等方麵的偏差是關鍵所在。

1.社會因素

學生中總所周知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庸俗網絡文化等社會上的不良之風,折射到高職院校中來,從而引發了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扭曲,導致學風的衰退。

另一方麵,學生與家長的短視,對校園學風的腐蝕也無處不在。有人認為上大學很浪費青春和金錢,認為在大學裏麵所學的東西,在社會上不一定用的上。我國培養一名大學生,一般要14年,義務教育階段以外的教育投入至少5萬元。就業後起月薪按2000元計算,除去生活費,每月存款500元,至少8年才能將教育投入“掙回”①。即使年收入5萬元左右,收回成本也需5年。這對有些人來說雖然也是一筆投資,但它是完全有能力承擔的小投資;而對於一般家庭來說,它不僅是一筆大投資,也是沒有完全準備、需要籌措甚至依靠回報來償還的投資。他們雖然需要擺脫孩子“不上學等著窮”的困境;但又不能承受孩子“一上學馬上窮”的狀況,甚至在找不到好工作的情況下永遠窮的後果。況且,三年的學費卻是實實在在的消費了。所以,認為很吃虧。很多畢業生在找工作時,也是全麵撒網,重點撲撈,畢業即失業。他們所找的工作,很多都不是自己的專業。與其在這裏浪費錢財,還不如在社會上闖蕩,也為家裏節省一大筆開支。

教育投入最多的是大學階段,考不上好大學,在就業難的情況下,上大學不僅不值得、無用,而且得不償失。加之當今比爾蓋茨、紮克伯格們大學棄學創業成功的擴散效應,使得大批學生憧憬創業,無心向學。校外各種誘惑和刺激使相當一部分學生心浮氣躁,難以以“樹立遠大理想”、“追求知識、追求真理”、“全麵提高自身素質和修養”為目標規範自己。這就使學生無論在課堂、課餘,還是考場中的表現,都一定程度地帶上了強烈的功利、實用和投機取巧色彩。

1.1學生因素

大學生個體對學習重要性的認識不夠,是產生不良學風的主要原因。大學學習的特點是學習的主動性,要求在這種主動性支配下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具備踏實的學習作風。然而,現在的大學生多為獨身子女,性格脆弱、自製力較差,嚴於律己、刻苦鑽研精神欠缺,主動性、積極性不夠缺乏追求真理、勇於拚搏的精神和嚴謹踏實、勤奮努力的意誌。

另一方麵,隨著高職院校大規模的擴招,生源層次之間的距離拉大,部分院校生源整體質量有所降低,一些家庭難以管教的孩子也紛紛進入高職院校,他們的不良習慣無疑對優良學風的形成帶來負麵影響。調查結果顯示,部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呈下降趨勢:經常缺課,聽課效率不高,不主動與老師學習討論交流,不主動對所學專業作較深入的研究。課餘時間用於娛樂、遊戲的學生,在自製力方麵經受著嚴峻的考驗。根據教育部提供的高職工程類院校調查顯示,因迷戀網絡遊戲,沉溺於娛樂、戀愛的學生為數不少②。這些因素對學風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2.加強和改進高職院校學風建設的建議和設想

2.1樹校風,促學風

塑造校園精神,學風從本質上來說,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個人品質的外在表現,學風建設的關鍵是解決好學生的學習目的和學習態度亦即學習動力因素問題。因此,要以科學的教育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擺正理想與現實、立誌成才與報效社會的關係。對於激勵學生開拓創新,奮發向上,增強榮譽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學風建設的關鍵在於學生主體內在的自覺,形成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就需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說製度建設是外在規定的話,那麼,思想教育工作則是內在軟性要求,要把思想工作與解決學風當中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加強對學生立誌為學的教育。結合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企業對大學生的要求,以及嚴峻的就業形勢,通過名人、專家的專題報告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通過主題年級會、班會、座談會、談心活動等方式,教育學生以認真求實的態度、勤奮刻苦的精神、科學嚴謹的作風自覺加強學風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