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以生為本原則指導下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
學術展台
作者:潘浩
摘要: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對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這是每一位學生管理工作者必須認真解決和積極實踐的迫切任務。四川建院與時俱進的提出“以生為本”的理念來推進學生管理工作。筆者結合參與學生管理工作的實踐,談談“以生為本”理念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幾點實踐和體會。
關鍵詞:以生為本、信任、尊重、引導
四川建築職業技術學院作為西南地區建築專業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為國家培養高素質建築專業應用性人才的任務,如何充分發揮高職教育職能,培養合格的高素質人才,關鍵著眼點就在全麵貫徹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進行人性化管理。
1.學生管理工作現狀
自高校擴招以來,我國高等學校錄取人數從382萬人升到629萬人,平均每年增速在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約24.2%①。高校招生人數的擴大,給高校帶來了更大的教學壓力和嚴重的學生管理問題,以管理人員為出發點的管理模式由於無法顧及學生的感受,使現有學生管理工作麵臨嚴峻的挑戰:學生多,加大了學生日常管理的負荷;學生偶發因素增多,事發情況多變,加大了學生管理工作的複雜性;問題隱蔽性高,增加了事前管理的難度;學生行為更加分散,帶來了對事件處理的滯後性。
2.以生為本的理論溯源
科學發展觀,其本質和核心是“以人為本,與時俱進”。具體運用到高等教育特別是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上,就是要“以生為本”,提倡人性化的教育和管理。
首先,人是現實性的存在,人的現實性包括自然性和社會性。高等學校的學生管理活動都是圍繞現實的人開展的實踐活動,而不是某些虛幻的、空想性的東西。康德曾經指出:人的存在即目的,你的行動,要把你自己身上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上的人性,在任何時候都同樣看成是目的,永遠不能隻看成是手段。②康德的目的論思想指導我們在開展學生管理工作中,不能隻將“管理”這個行為視為一種帶有命令式的強製性的方式,更應該把“學生管理”這一行為看成是一個實現人本化的過程。這裏體現了人的社會性,而人的自然性是人的基本屬性,旨在挖掘人內在的潛質與進一步發展的可能,促使人在社會中得到尊重與激勵。所以,在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中,就應該首先實現人的自然屬性,進而不斷地發展其社會屬性。
其次,人是主體性的存在,人的主體性體現在人的發展過程中的自主性,馬克思強調“人始終是主體”,即在強調人作為自己的主人始終有著自主性,也就是說,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過程中,不能把學生簡單地看作是管理的對象、被動性的存在,而應尊重學生作為主體的差異性,積極引導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施行因人而異的管理方式,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特征。
最後,人是發展性的存在,人的本質是全麵自由地發展。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在學校不僅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性實現知識結構的建構與完善,還應該在心理、精神、體質和情感等諸多方麵不斷完善,實現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從根本上而言,社會是由單個的個體組成的,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個體的發展,隻有人的全麵自由發展才能促使人的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實現,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全麵發展。
3.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中“以生為本”的詮釋
“以生為本”的基本內涵在於在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實際工作中堅持從實際出發,就要確立隻有學生的發展才是管理事業發展根本的全新理念③。圍繞著促進學生的全麵、主動、有個性的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方向努力。
3.1.信任學生
昆體良曾說過:“教育的本質在於是自我的教育”④,四川建院在管理工作中要相信學生是有能力和意識對自我負責的獨立的人,而非需要防範統治的對象。尊重是人較高次的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進行以生為本的學生管理首先應考慮到學生渴望尊重的需求。積極地鼓勵和引導學生自已去摸索掌握自我管理的能力,充分信任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律能力和相互協調能力,以激發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