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西方文化在擇偶觀念上的差異分析(1 / 2)

中西方文化在擇偶觀念上的差異分析

學術展台

作者:楊帥

摘要:隨著國際間頻繁交往,文化衝突的事例屢見不鮮,嚴重影響交往的順利進行。針對中西方男人在擇偶觀上存在的差異進行比較,分析差異的原因。采取一定措施來培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避免文化衝突。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擇偶觀;女博士;文化差異

Jone是一名來自愛爾蘭的27歲男青年。2012年曾在沈陽師範大學擔任對外漢語專業外語口語教師。他不理解中國大多數男人不選擇學曆高的女性成為自己的女朋友。在西方,一個女人擁有的博士學位不會阻礙兩人成為男女朋友。丁嵐[1]的關於“是否會選擇女博士成為他們的女朋友”的調查顯示:如果有其他條件相仿,學曆低一點的女性,他們會放棄女博士。

一、中西方社會對於女博士的包容度存在差異的表現

(一)中西方男人在擇偶觀上對女博士學曆水平的包容度的差異

丁嵐的調查顯示出我國青年擇偶長期都延續“男高女低”模式。西方人崇尚男女平等並信奉著“愛情至上”的擇偶觀。[2]鬱龍餘也闡釋過“西方人的擇偶標準,最主要是兩個人的互相契合,其餘的條件像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則可以不在考慮之列。”[3]所以自己的女朋友是否是女博士根本不是西方人擇偶標準裏的內容。

(二)中西方社會對於女博士容貌形象的包容度上的差異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從中可以看出中國人比較在意結婚對象的容貌。張進輔的研究也表明:女性的容貌因素比智力、社交能力等更能引發異性的注意。[4]西方人也注重容貌,但容貌形象不是拒絕一個人成為自己真愛的緣由,在《傲慢與偏見》中:“婚姻幸福與否不在外貌的美醜、門第的高低、財產的多寡,而在於婚姻雙方是否感情融洽、誌趣相投。”[5]

(三)中西方社會對於女博士年齡的包容度上的差異

在史振英的一項關於“如果在一個家庭中,妻子的年齡比丈夫大時,丈夫的感受”的調查中顯示,認為丈夫會存在感受不好傾向的比例為72.9%,不會存在感受不好傾向的比例為27.1%。[6]在西方年齡不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可以成為配偶的條件。如李江山闡述:“男女初婚年齡的延遲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這些現象在發達國家,是不會被冠以“剩女”一名的。”[7]

二、中西方文化在擇偶觀上出現差異的原因

(一)地域環境的差異

西方由於多山不適宜農業生產,人們很早從事手工業和商業活動。西方的工業革命後婦女解放運動要求婦女在社會中與家庭裏取得與男子同等的地位。中國文化是重農文化,中華民族的生存環境適宜農業生產。女人不能像男人一樣從事同樣勞動強度的社會工作,所以形成男主外女主內的男尊女卑的模式。現今社會總體來說,妻子仍需在不同程度上依附於自己的丈夫才符合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所以中國男人擇偶時很少會選擇女博士。

(二)傳統文化的差異

西方人認為比容貌更重要的是人的心靈,如諺語Beautyisonlyskindeep.[8](P20)在西方,女博士和形象呆板不劃等號。反而覺得女博士是智慧的象征。在中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見證了中國人對女子容貌的態度。雖多數男子不願娶美女為妻,這不是中國男人內心認為容貌不重要。而是刻意為之。因有些對生活不滿足的俏女子,在複雜的大千世界,有可能招惹是非。為保證家庭的穩定,有的男子在理性的思考後會娶相貌平常的女子。但女博士古板不時尚的形象在相貌形象平常之外。

(三)價值觀念的不同

西方人持“愛情至上”的觀點。恩格斯說過的“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14]但是在擁有愛情的基礎上,西方人也明白物質條件對於婚姻的重要性。如西方諺語:Whenpovertycomesinatthedoor,lovefliesoutofthewindow.[15](P340)而女博士能夠分擔今後婚姻生活中的經濟支出。門當戶對擇偶觀是對男女雙方自身條件和家庭條件的充分考慮和權衡。而且中國人受傳統父權文化的影響,不願接受“女強男弱”的婚姻家庭格局。女博士也就不再選擇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