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異的起點
學術展台
作者:於廣躍
自從“西學東漸”以來,中西方文化比較一直受到學者們的關注,學者們從個各種角度,各種層麵尋找中西文化的差異之處,其成果豐碩,成績斐然。文化差異的比較在國際思想界學術中一直也是經久不衰的熱點。眼下,若想僅從一篇文章之中概括出中西文化差異,已經不切合實際了,所以隻能通過一個角度展開討論,而這種討論亦是一種線索解讀,解讀的是線索的真實性與可行性。至於借由這種線索所展示出來的中西文化比較,那將會是一部宏觀的,偉大的長篇巨作,而非一篇論文,一部中短篇著作所能研習的清楚的。
在這裏,我們對於中西文化比較的線索,其切入點是以思維方式為角度。可以說我們人類的思維方式就是文化的核心因素。或者說文化差異的本質體現就是思維方式的差別。西方世界中,“思維”與邏輯、理性有著莫大的聯係。西方文化自始就注重理性思考和哲學反思,充滿著思辨的哲學色彩。而在西方一些學者看來,中國古代最最缺乏的就是邏輯與理性,學者大部分都是散文家和詩人,尤其是孔子。固然這種說法有其偏頗之處,但中國傳統文化的確不太重視邏輯與推理,最重視的乃是直觀體悟。悟性高低,才是判斷一個人聰明才智的根本標準。雖然邏輯與頓悟不能說誰高誰底,就如不能說中西文化誰優誰劣。但其缺失卻是現實存在的。本文就是從思維方式比較出發,進而展開的思路。將西方注重邏輯和理性的思維更多的與“腦”聯係在一起,因為理性的思考主要是“動腦”的;而將注重直觀體悟的思維更多的同中國人經常說的“心”聯係在一起,因為體悟世界,總歸是要“用心”的。由此將中西文化不同之處歸於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之中,西方是“動腦”的文化,而中國則是“用心”的文化。
一、“用心”與“動腦”之間的區別
“用心”與“動腦”看似相似,實則不同。因為中國人還是習慣於說“用心學習”、“心想事成”等等,這樣看就帶出來一個問題:“用心”與“動腦”究竟是不是一回事。
從曆史來看,中國人幾千年來一直卓信人是用“心”來思考。也就是孟子所說的“心之官則思”。而西方人與中國人恰恰相反,他們很少有人相信人是用“心”來思考的。早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古希臘醫學家阿爾克芒就通過解剖發現大腦是感覺和理智活動的中央器官,西方大多數學者也堅信這一點。因為從事實上來說,大腦與思維的關係式想而易見的,而心髒則是血液的“壓力泵”。雖然現在中國人也逐漸接受了這一客觀事實,但是為什麼大部分中國人依然堅守著“用心”呢?
那就是因為中國人的“用心”與西方人的“動腦”本身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現象,這種差別如果不從文化的角度去比較去考察,根本很難說清。
“用心”與“動腦”從根本上說,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兩種思維方式。“用心”所注重的是心靈感受,其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術都是“隻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但“動腦”則強調的是對事物的邏輯推理,其獲得的知識技術是能通過嚴格精確的表達得以傳授的。譬如食物。中國人做飯時,喜歡說“精鹽一小撮”。而西方人則會說“精鹽X克”。這其實就是感覺與邏輯之間的差異表現。也正是由於“用心”與“動腦”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在中西方地位不同,進而引起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