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發揮文化的功能,建設民族文化強州
學術展台
作者:盧舒聞
摘要:恩施紹胡作為恩施地區土家族的一種紙牌文化,在改革開放與現代化的影響和衝擊下,麵臨兩大問題:1、會玩紹胡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城市人越來越少,大多在鄉村的中老年人中較為流行;2、紹胡已經演變成為一種賭博的工具。如何傳承和發揚恩施紹胡文化、如何正確發揮紹胡文化的社會功能等一係列有關於民族特色文化的問題,都值得我們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以促進我們民族文化強州的建設。
關鍵詞:紹胡上大人柳氏花牌;文化民族文化
一、恩施紹胡
恩施地區的紹胡,關於其具體的由來我沒有查到明確的文字記載。但是土家族地區普遍都流行著類似的紙牌遊戲,以宜昌“上大人”和荊州“柳氏花牌”較為人知。恩施紹胡與這兩種牌的牌麵圖形大致相似,大體都源於蒙書《上大人》開頭的一組字,我們可以通過對這兩種牌的認識來增加對恩施紹胡的了解。
1、“上大人”紙牌
“上大人”紙牌主要流行於湘鄂渝邊區的土家族地區,這種紙牌牌麵從頭到尾有二十四種圖形,這些圖形都是藝術化了的文字,不同地區的藝術化不同,它們分別是:“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每種圖形有4張牌,整副紙牌共96張牌數,在有些地區又將其稱為“九十六”,也有些地區也將其稱為“花牌”。這種“上大人”紙牌集啟智、娛樂為一體,熔書法、繪畫、識字於一爐,九十六張紙牌雖小,但張張蘊藏玄機:古樸蒼勁的書法令人賞心悅目,精美絕倫的繪畫使人歎為觀止,一筆一畫都體現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與精深①。2010年1月,宜昌市公布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枝江“上大人”榜上有名。宜昌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陳超曾表示,這種牌藝曆史悠久,地域特色鮮明,申遺是為了其生命力延續下去②。
2、恩施紹胡
恩施地區普遍將這種紙牌遊戲稱為“紹胡”,與“上大人”紙牌大致一樣:紹胡有24個牌麵圖形,每種圖形4張,整副牌共96張牌數。但這24個文字分別是“上大人、邱乙已、化三千、七十賢、耳小生、八九子、佳作美、可知禮”。每張牌為長條形,大約長10cm,寬2cm。24個字中每三個字為一句話,每句話的第一張為紅色牌,第二、三張牌為黑色牌。“上大人、邱乙已、化三千”三句話為葷牌,其餘為素牌。
二、紹胡的牌麵圖形
1、牌麵圖形的來源
紹胡牌麵圖形主要來自於古時蒙書《上大人》的開頭一組,24個字。蒙書,即蒙學的教材。蒙學,就是啟蒙的學塾,相當於現在的幼兒園或者小學;蒙學教材—蒙書,相當於現在小學的教材。中國傳統的蒙學教材主要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瓊林》等等。《上大人》在唐代時被用於兒童的啟蒙讀物,其後在宋代的《續傳燈錄》裏略有改動,直至清代,逐漸定型為後來的二十四字。這些文字具有筆畫少、韻律強、容易上口等特點,很適合於啟蒙兒童的認讀;其中的每一個字都是很多字的母字,可用它們中的某一字作為偏旁部首再去組合別的筆畫,從而連接出許多新的字,使兒童能夠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如果經過啟蒙老師給孩子們講講其中的故事,那麼這些貌似沒什麼意義的獨立字,便包含了很多的傳統人文義理和蒙學教育的功能目的。③
2、牌麵圖形的含義
關於牌麵圖形的24個字有兩種解釋,意思大致相同,都是教化讀書人要尊敬先師孔夫子。一種說,孔夫子是讀書人的“上大人”,名為孔丘,在兄弟中他排行第二,因此為“乙”,生辰八字是己年。孔夫子教化了三千名好學生,其中有七十二個學問最好的人,而七十二個好學生中,還有八、九個像曾子、子路那樣的亞聖人,他教化他的學生都要做好人,要仁義,懂禮儀。
另一種說法是,因為古文中沒有標點符號,兒童閱讀時不會斷句,因此每三字一斷。經後人研究後發現,這24字的正確斷句應為“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士賢爾,小生八九子佳,作美,可知禮(也)”,釋義為“上大人孔丘,一個人教化了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賢士,八九個特別有才幹的人,他們行美且知禮啊”。
三、紹胡與文化
關於文化的定義,最著名也是最被人們認可的是,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B·泰勒(E.B.Tylor),在1871年曾給文化下了個定義:文化是一個複雜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之一份子所獲得的任何技巧與習慣④。如今在泰勒的基礎上,用我們的語言歸納為:文化是與自然現象不同的人類社會活動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與非物質的東西;也可以捉,自然界本無文化,自從有了人類,凡經人“耕耘”的一切均為文化⑤。
將紹胡歸為一類文化,首先因為其內容來源於已經稱之為“文化”的蒙書《上大人》,在平日娛樂中足以達到寓教於樂的作用;其次它作為紙牌遊戲,必將成為紙牌文化的一種;再次,它的玩法複雜多樣,趣味性強,比麻將、鬥地主要複雜,考人智力、腦力,既要求配合,又不全靠協作,既要求技術,又講究運氣,而且紹胡須計胡,如果沒有達到十七個胡,即使滿手牌已圓句(即全部滿足規定的牌型),仍然不能胡牌。這些特點充分體現了傳統博弈遊戲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