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論儒家行政倫理思想的當代借鑒(1 / 2)

試論儒家行政倫理思想的當代借鑒

社會視野

作者:楊賀男

摘要:儒家行政倫理思想的為政以德、治民安邦和修身正己方麵的內在價值仍值得我們去發掘和借鑒。對儒家行政倫理思想的現代借鑒,必須立足於當前我國行政倫理建設的客觀需要,著眼於未來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發展前景,力爭構建一條富有中國特色的踐行路徑。

關鍵詞:失範;行政倫理;借鑒

作為中國傳統社會政治秩序之價值支撐的儒家行政倫理思想,凝聚著兩千多年來的治國經驗和管理智慧,可以說是先人留給後世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去認識和理解

一、重德政,輕法治

儒家行政倫理思想是以重德政、輕法治為主要特點的。

1.肯定道德在治國中的作用

儒家非常重視道德在治國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導作用,主張以倫理道德為行政的根本。其創始人孔子在《論語·為政》中明確提出了“為政以德”的思想,主要包括兩大方麵的內容。

一方麵,強調道德的重要性,即把道德作為治國安邦的根本綱領。儒家學者認為法律和刑罰並不能從根本上達到維護社會秩序的目的,隻有把道德原則深入貫徹到政治生活中去,以德服人,才能真正治理好國家管理好人民。

2.輕視對民眾法律意識的培養

對於法治而言,儒家在推崇道德至上的前提下肯定了法律具有普遍的約束作用。在儒家看來,法律僅僅被認為是統治階級維護正常社會秩序的工具和手段,同時,受其規約的子民也隻能在抵觸或違背國家的政策法令時,才能同法律構成一定的聯係。

二、重治民,輕為民

從治國的統治策略上看,儒家行政倫理思想是以重治民、輕為民為主要特點的。

1.主張安民心以得天下

儒家主張,民是君得以存在的現實依托,統治者唯有懷著一顆仁愛之心促民心之所向、棄民心之所背,才能真正地爭得民心,從而正確把握社會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及時有效地調整治國策略,以達到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最終目的。簡言之,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就是安民心以得天下。

2.缺乏民本的真正政治內涵

在民本方麵,儒家學者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主張,從表麵上看肯定了民眾的重要性,但其出發點和落腳點卻都在於“舟”,即利用“水”維護“舟”的根本利益。作為階級統治的工具和手段,儒家民本思想帶有很強的虛偽性和欺騙性。其行德政是為了得民心,得民心是為了治天下,而治天下的宗旨卻不是為了保障人民的合法權利,亦不是為了維護人民的正當利益,更不是為了捍衛人民的主體地位。

三、儒家行政倫理思想現代借鑒的踐行路徑

對儒家行政倫理思想的現代借鑒,應著眼於我國當前行政倫理建設的現實需要。

1.堅持依法行政與以德治國相結合

儒家為政以德的行政倫理思想,強調道德的基礎性地位,認為道德是促使一切政治活動得以運行和實現的有力保障。這種重視德治的思想,對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倫理建設具有深遠而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但是,其對治國者的私德期望過高,低估了法律對社會的調節和規範作用。這種缺陷提醒我們,必須看到依法行政的重要性,進而確立社會主義民主條件下法治的主導性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