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共服務社區化問題與對策研究
社會視野
作者:蔡笙
摘要:我國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結構失衡、供給效率低下,不能滿足農村居民多樣化的需求。推動農村社區建設是將傳統的農村建設轉變為新農村社區建設,對落實科學發展觀、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創新農村社會管理、完善農村公共服務、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促進新農村建設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農村社區建設研究,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迫切需要。
建設現代文明農村社區既是農村社區治理的根本目標,同時也是科學統籌城鄉發展,適於中國農村社會發展的有效途徑。公共服務社區化是對政府改善公共服務和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舉措,是解決服務供給低效與不足的必然選擇,有助於結合政府、市場、社區三者的力量,滿足農村居民對服務的多樣化需求。
關鍵詞:農村公共服務社區化問題對策
一、農村公共服務社區化問題的提出
(一)農村社區建設的提出與實踐為農村公共服務社區化奠定了基礎
農村的“空巢”現象、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等。這些棘手的事務政府也無能為力,隻能交由社區解決,因而出現了社會問題社區化。由此,在經濟社會轉軌的條件下,為了促進農村的全麵發展,提高農村公共服務的質量,黨和政府提出了農村社區建設的目標。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又對城鄉社區建設提出了許多新要求。這就為全麵深入地推進農村社區建設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二)農村管理體製改革為農村公共服務社區化提供了條件和機遇
隨著集體經濟體製解體,村民委員會為村民服務的功能進一步弱化,農村管理組織和管理體製難以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行政改革和機構改革的推進,以及政府職能的轉變,使得政府將原屬於社會的權力歸還給社會,重新回落到社區。政府改變了包攬一切社會事務的舊有治理模式,讓居民自我管理、群體扶助互愛來解決那些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公共事務成為必然選擇。①政府不再是社會整合的唯一主體和農村社區公共服務的唯一提供者和管理者,公共服務供給成為社區的重要職責,社區化的公共服務應運而生。
(三)農民的迫切需求為農村公共服務社區化提供了動力
農村社會問題需要社區解決。農村老齡化問題出現後的農村麵臨養老服務、醫療保障、老人照顧等一係列公共服務壓力,政府無以應對,需要社區解決;留守兒童缺乏親情,性格孤僻,心理障礙嚴重,部分留守兒童已成為青少年違法犯罪的高危人群,他們所需要的歸屬感、“關愛”政府無能為力;社區治安、公共服務的多樣化需求等政府束手無策。
二、影響農村公共服務社區化的因素
(一)農村公共服務社區化的社會因素
社會轉型中農村社會問題凸顯引發多樣化公共服務需求:第一,農村社會空殼現象嚴重。第二,農村社會分層。第三,家庭小型化。第四,農村社會風氣蛻變。第五,農村地區環境汙染嚴重。這些農村社會問題讓我們的研究形成在一種問題複雜,情況多樣的政策背景之下。社會轉型中出現的農村社會問題倒逼公共服務社區化,這也要求我們:農村社會空殼需要公共服務社區化,社區分層需要公共服務社區化,農村居民休閑服務需求倒逼公共服務社區化,環境保護倒逼公共服務的社區化,家庭結構變化倒逼養老社區化,轉型期的社會矛盾凸顯需要社區進行化解。
(二)農村公共服務社區化的經濟因素
公共服務社區化必須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但在整個國家財力有限的條件下,資源采取行政配置方式,基本上排除了居民的參與。此時,農村社區化成為一句空話。隻有當社區和居民具備一定的財力時,才能真正參與公共服務的資源配置。發達的經濟是農村居民充分參與合作的條件任何一項製度的實施,都必須有與其對應的經濟製度作為基礎。隻有當政府將“蛋糕”做大,國家經濟實力增強、居民富裕了,居民解決了生計問題,出現了更高層次的需求,合作、參與意識才能明顯增強。因為在經濟充分發展後,居民的需求異化,為了得到自己的公共服務,居民會積極主動的參與博弈,合作提供公共服務。同時,經濟基礎的穩固和發展,居民的社區化意識才能提升、聯係的條件才能明顯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