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問題及其新時期發展
社會視野
作者:韓東旭
摘要:德國問題確實是由來已久。其產生原因包括德國處於歐洲中部的獨特地理位置、1871年德國統一使德國一躍成為歐洲大國、德國在成為民族國家之後國力發展迅速。德國1871年統一後,一直作為歐洲秩序的挑戰者,與歐洲秩序的不兼容,形成德國問題,一直困擾著歐洲國家間關係的發展,並通過兩次世界大戰影響整個世界。因此,如何解決德國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歐洲一體化是歐洲對德國問題的最好解答。然而2008年歐債危機爆發後,德國問題又有所發展,原因在於(1)法國實力下降,使法國製衡德國的力量逐漸下降;(2)德國外彙儲備盈餘,成為歐洲國家最大的債權國,加強了德國“幹預”別國的能力;(3)英國在歐債危機中邊緣化,無法發揮製約的德國的作用。盡管如此,隻要德國能夠認清新時期德國的穩定與歐洲穩定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德國問題就會朝著有利於歐洲,乃至世界的趨勢發展。
關鍵詞:德國問題;歐洲秩序;歐洲一體化;歐債危機
一、德國問題的產生及其原因
關於德國問題產生的時間主要由兩種觀點:基辛格的看法——德國問題始於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體係建立;戴維·卡萊歐的觀點——德國問題從普魯士統一德國後開始。本文作者同意後者,認為德國問題產生於俾斯麥統一德國之後,因為在這之前的德意誌隻是歐洲各國逐鹿、瓜分及利益爭奪的場所,自然不會成為“歐洲難題”。
關於德國問題產生的原因有著德國本身的特殊性,主要包括三方麵:
第一,德國處於歐洲中部的獨特地理位置。位於中歐的德國是東、西、南、北歐的交彙處,德國統一之初就麵臨著歐洲各大國的包圍之中,充滿著不安全感。這種安全感的缺乏就會促使其領導人想要衝破包圍,並認為隻有建立一個以歐洲為中心的、統治全歐洲的帝國才能真正解決自身的安全困境,如威廉二世及希特勒想要統一歐洲的思想來源之一就在於此。
第二,1871年德國統一,使德國一躍成為歐洲大國。德國的統一將原來分散的、充斥著衝突的、依附於歐洲其他大國的各個諸侯國整合成一個完整、獨立的大國,這是對歐洲國際關係格局的本質上的改變。統一後的的德國國立迅速發展且一直被其他國家以武力統一的德國本身也心存怨恨,這些都使得歐洲的守成資本主義大國感到極度恐懼,認為德國統一本身已經將“德國由弱勢的被侵略對象轉變為可威脅到歐洲的均勢,原本不大可能的由其他歐洲國家結合起來對付德國,如今卻極有可能發生”。①
第三,德國在成為民族國家之後,國力發展迅速、成績顯著。德國是成為民族國家較晚的國家,但經過其國內兩次工業革命的巨大成就及其獨特地理位置帶來的貿易優勢,給德國帶來了綜合國力的蓬勃發展。德國人口從1890年的4900萬猛增到1913年的6600萬,在歐洲成為僅次於俄國的人口大國。德國煤產量從1871年29.4百萬噸激增到1913年的191.5百萬噸。1910年至1940年,德國的鋼產量基本都超過歐洲其他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甚至在1910年時,德鋼鐵生產方麵已經超越了英國,特別在新興工業化學、電力、光學方麵,德國遙遙領先。②
這些耀眼的成績引來的其他歐洲國家的一些“嫉妒”,更加刺激了德國國內的極端民族主義情緒,認為“應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雖然這種情緒在俾斯麥時期一直有所控製並且奉行“歐洲政策”,然而繼俾斯麥之後上台的威廉二世卻奉行“世界政策”,有著企圖控製世界的野心,開始對外擴張及海外殖民運動。這樣的德國自然會對其他老牌的歐洲大國構成威脅,促使他們結盟。於是英、法、俄形成了協約國一方,而德、意、奧匈帝國則加成了同盟國一方,火藥味十足,一戰最終爆發。
二、一戰期間德國問題的解決方式
隨著德國崛起並不斷向外擴張,歐洲原本建立在維也納體係下的均勢被打破,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的危機感逐漸增強,於是希望通過戰爭方式解決德國問題,但沒有成功。並在戰後簽訂的凡爾賽體係,各國對德國進行大肆掠奪和嚴懲,企圖削弱德國的實力。凡爾賽合約反而激起了德國的強烈反抗和民族主義高漲,也沒有解決德國問題。
(一)發動一戰解決德國問題
1815年,歐洲反法同盟就如何重建歐洲的和平秩序問題達成一致,建立了英、普、俄、奧、法聯合稱霸的維也納體係。德國的統一及發展打破了維也納體係下歐洲各大國之間形成的“均勢”。統一後的德意誌借助住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迅速發展,成為經濟、貿易強國。德國國內市場逐漸不能滿足其國力的發展,導致德國的向外擴張成為必然的、迫切的趨勢。
歐洲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希望通過戰爭打敗德國,以戰爭方式解決德國問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直至1918年11月一戰結束,德國一方戰敗。然而,盡管德國作為戰敗國之一,但戰爭之火並沒有灼燒德國本土,對其傷害沒有那麼明顯,德國是歐洲的強國的狀況沒有改變,即德國問題並沒能通過戰爭方式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