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農村公共服務社區化問題與對策研究(2 / 2)

(三)農村公共服務社區化的政策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些年來,國家實行了農村傾斜政策,實施了一係列的惠農強農政策,大大增強了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中央的科學發展觀思想,為全麵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構建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體製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而要提高農村公共服務的質量、改善公共服務的結構需要依托社區組織和政策優勢。強農惠農政策為公共服務社區化提供了組織保障、為居民參與提供了條件,有力的促進了社區作用的發揮,利於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強農惠農政策所提供的公共服務需要社區媒介,公共服務均等化政策需要社區落實,農村社區組織培育政策為公共服務社區化提供了組織保障。

三、農村公共服務社區化的政策建議

(一)公共服務社區化的製度供給

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構建依賴於政府和社會之間的良好互動。在互信、互通、互惠、互補基礎上形成平衡、穩定、協調、和諧的政社關係,推動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早日實現。要建立有效的居民參與機製。政府要引導並創造條件擴展社會自主發展的資源和空間,提高社會成員的素質,增強其參與意識,充分調動其參與管理的積極性。要建立公共利益表達機製。政府要搭建利益表達平台,了解居民的利益訴求,使各種利益經協調整合出公共利益。要完善政府回應機製。政府對公共問題進行及時有效的回應是政府服務的重要方麵。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公開製度和重大事件的聽政製度。要建立以公共利益為導向的績效評價體係和嚴格的行政問責機製,建立健全評價和監督機製。社區及其居民通過實施監督公共服務質量的活動,可以提升政府對公民需求的回應力和公共服務的公眾滿意度。

(二)公民參與程度

對於人員要素,開展社區重建以提高人們的社區精神。因為,缺少了社區成員的參與精神,社區公共服務不可能實現製度化。由於現代化過程釋放了動搖社區、弱化社區的各種社會、文化、經濟因素,造成社區失落②。

首先,健全農民公共訴求和需求偏好的反饋機製,進一步暢通農民參與農村社區治理的合理渠道。其次,完善社區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製度,增強農村社區治理的公共性與透明度。引導廣大農民群眾改變過去宗族觀念和傳統文化習俗影響下所形成的固有思維,轉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農村社區治理。最後,進一步做好農村社區的在國家政策、法律文件以及文明鄉風等方麵的宣傳教育工作。

(三)非政府組織參與和第三部門的社區化載體功能

首先,規範非政府組織的準入,正確處理政府與服務農村社區非政府組織的關係。給更多的農村社區領域的非政府組織政府合法的身份,要求政府轉變觀念,合理賦權,改革管理體製。

第二,拓寬籌資渠道,調整資源配置策略,為非政府組織參與農村社區治理提供資金保障。從非政府組織自身來看,要積極的開展組織營銷,使社會機構、企業和個人增加對非政府組織對於農村社區治理的目標與宗旨的認同,利用各種公關活動,尋求資金的讚助。

第三,提高農村社區治理中非政府組織的公信力。政府應有針對性的製定人才發展規劃和戰略,加大對服務農村社區非政府組織人才的文化教育,豎立他們的服務意識。另一反麵要完善非政府組織的內部監督機製,建立透明、高效的監管機製,防止個人權力淩駕於組織規章之上。(作者單位:湖北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

注解

①劉恒.政府信息公開製度[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2~11

②夏學鑾.社區照顧的理論、政策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257~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