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德國問題及其新時期發展(3 / 3)

對於此時兩德問題的解決主要依靠西歐提出的歐洲一體化來解決的。歐洲共同體的發展,逐漸將整個歐融為一體。1952年簽署《歐洲煤鋼聯營條約》是最初的、具有超國家性質的條約,是歐洲融合的第一步。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1967年歐共體成立這是歐洲在經濟、煤鋼、原子能方麵的統一。1979年歐洲貨幣體係生效,這是歐洲貨幣的進一步統一。1987年《單一歐洲文件》的簽署給一體化增加了動力。這期間西德一直呼籲兩德統一,東德在歐安會之後放棄了兩德統一的希望。

直到1989年蘇東劇變,蘇聯從東歐撤軍,東德人民推倒柏林牆。西德總理科爾做出反應,提出“十點計劃”,終於在1990年東德並入西德、德國統一。統一後的德國作為現代意義上的民主國家,獲得全部主權。冷戰的產生於結束及歐洲一體化方案兩者共同促成了德國問題在冷戰時期的解決。

五、21世紀德國問題的發展及其原因分析

20世紀末期開始,歐洲一直將德國時刻限製在歐洲一體化的框架下,就是為了防止德國問題複現。歐盟也從20世紀90年代誕生起,逐漸形成了現今的經濟聯盟。然而2008年爆發經濟危機之後,德國問題又有所抬頭,演變為德國作為一個“地緣經濟”強國使患有“恐德症”的歐洲其他國家感受到極大的不安全感。德國在歐債危機中遭人圍攻,“德國的歐洲”與“歐洲的德國”困境再現。

自從德國統一以來,就有不少人發出到底是“歐洲的德國”還是“德國的歐洲”的疑問,而其他的歐洲國家也是一刻不鬆懈的將德國限製在歐洲一體化的框架之內,通過推進歐洲一體化進程嚴密監視德國,防止德國問題有所抬頭。歐盟通過不同的製度設定來維持歐盟內部的均勢與平衡,即在歐盟內部以法國製衡德國:小國聯合製衡大國;英製衡法德形成平衡的戰略大三角。

然而,2008年爆發的經濟危機卻打破了歐洲現存的在一體化之下的內部平衡,使德國問題再次有所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麵:

第一,法國實力下降,使法國製衡德國的力量逐漸下降。法德之間的相互製約、隱性平衡受到了金融危機的衝擊,使得法德力量平衡向著有利於德國的方向發展。⑤金融危機之後,法國的經濟衰退,經濟實力與德國相差很大。在這種情況下,歐洲一體化框架下的法德製衡向著失效的趨勢發展,成為了德國問題在新時期有所抬頭的原因

第二,德國外彙儲備盈餘,成為歐洲國家最大的債權國,加強了德國“幹預”別國的能力。德國政府在2011年批準向希臘提供大約224億歐元(約合316億美元)緊急財政援助法案,緊接著又批準歐盟財長達成的7500億歐元(約合1.0575萬億美元)一攬子救助方案。此後德國還向愛爾蘭和葡萄牙提供大筆財政援助。德國已成為自債務危機爆發以來歐洲最大的出資國,也是歐洲最大的債權國。

在救助原則下的債權國與債務之間在歐盟的平等地位被削弱,德國作為歐洲最大的債權國,通過援助對救助的債務國內政進行幹預的權利。隨著德國“幹預”債務國內政能力逐漸增強,德國問題再次顯現。

第三,英國在歐債危機中邊緣化,無法發揮製約的德國的作用。

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英國一直在踐行“均勢”理論,致力於維護歐洲各國實力相互平衡、有所牽製,努力維持著英、法、德戰略大三角的平衡關係。自加入歐盟以來,英國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從不放棄對歐洲政治施加影響,也從不缺席任何一次可能危害英國利益的決策場合。

然而,債務危機使得英國的上述原則難以維持。自2008年10月法國推動歐元區首腦會議以來,它基本已經成為歐盟應對債務危機的主要決策機構,這就是得非歐元區國家被排除在決策機構之外,同時也使歐洲委員會的作用降低,處於被邊緣化的位置,難以發揮決策作用。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就失去了在歐洲一體化框架下發揮決策作用的平台,也失去了在英、法、德戰略大三角製衡作用,於是成為了德國問題有所抬頭的原因。

六、德國問題未來發展趨勢

盡管德國問題有所抬頭並將長期伴隨歐洲各國,歐洲各國也患有“恐德症”,但德國問題的未來發展還是主要取決於德國。隻要德國能認清在新時期德國的穩定與歐洲穩定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能夠認清德國的發展與整個歐洲的穩定與繁榮是密不可分的,德國問題就不會發展成一戰、二戰中的不利情況。(作者單位:國際關係學院)

注解

①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顧淑馨、林添貴譯,海南出版社,1998。

②張曉鋒:論德國問題的歐洲解答,《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3年第10期。

③袁明:《國際關係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④張曉鋒:論德國問題的歐洲解答,《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3年第10期。

⑤金玲:歐債危機中的“德國角色”辨析,《歐洲研究》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