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仁由己”的道德審視(1 / 3)

“為仁由己”的道德審視

社會視野

作者:丁麗軍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逐步發展,全人類已經進入了物質水平高速發展的時期,然而隨之而來的卻是人類的精神文明跟不上物質文明發展的速度,甚至出現了在自身利益與社會道德發生衝突時為仁行善的社會道德遭到拋棄的現象,這一點在物質文明高速發展的中國表現的尤為突出。本文以“為仁由己”為核心,剖析了中國當今為仁行善的社會道德缺失的原因。

關鍵詞:為仁由己道德規範法律規範

“為仁由己”是儒家的傳統思想,然而在這個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去其糟粕的社會主義新時期,“為仁由己”的思想備受爭議,可是不少人仍打著“為仁由己”的旗號為自己沒有履行善舉開脫著,要了解並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從“為仁由己”的含義講起。

一、為仁由己的起源及含義

為仁由己出自《論語·顏淵》:“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其本意是: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表示做好事全憑自己作出決定。

在這個詞語中“仁”表示為“仁德”即好事,也可以認為是“善”,“為仁”也就可以理解為“行善”,在古代由於沒有廣泛快捷的輿論環境,也沒有強製的法律規定,因此行善與否全憑自己的道德素養,由此可見為仁由己是符合我國傳統倫理道德的,但是為仁由己卻不一定符合現代社會的倫理觀念。

在現代社會輿論範圍的擴大與迅捷,導致了現代社會的倫理道德觀念比古代社會要高出很多,因此導致人們對“行善”的標準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為仁由己”的中國社會的現狀

要做到“為仁由己”必須要求人們的道德素質達到一定的水平,並且有能力去“為仁”。那麼是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條件?那在滿足這些條件的情況下人們是不是願意去“為仁”?有沒有一些客觀因素製約著人們去“為仁”?根據這三個問題可以將中國社會“為仁由己”的現狀分為幾個大類:

(一)“為仁由己”是富人們的事情與自己無關

陳光標作為中國著名的慈善家是“為仁由己”思想實踐者的代表,他不僅有“為仁”的思想和覺悟而且具有“為仁”的經濟基礎。但是為仁行善絕不是少數如陳光標這樣具有雄厚經濟基礎企業家的事情,在追求和諧社會的社會主義大趨勢下為仁行善是全體社會人民的道德準則之一。

為仁行善並不是單純的指經濟或物質上的救援更多的是指人們在互相幫助中的精神追求,即使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也可以通過參加一些例如慰問敬老院或軍隊等社會公益活動以宣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正能量來實現行善的目的。類似於陳光標這樣的慈善家固然值得表揚,但他們的行為也隻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真正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仍然是廣大的社會主義乃至全世界的人民。這個社會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們去為仁行善,僅僅依靠慈善家去托起整個社會為仁行善的道德準則是不現實的,隻有全國人民一起努力行善才能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為自然更為和諧。

(二)為仁行善視情況而定

現如今社會盡管人們的道德素質不斷提高為仁行善的思想覺悟也在不斷提高,但一件又一件的極端事件也在不斷地冷卻著國人們為仁行善的心。

2011年小悅悅事件的爆發重新引發了人們對“為仁由己”的道德的思考麵對這一情況我們已經不能用傳統道德去為這是幾個行人去辯護麼,假設這一事件在古代發生,那麼行人的冷漠可以理解,但在這個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為仁由己”已經不能成為這些冷漠行人的借口了。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十餘人的冷漠?是不是因為他們的冷漠行為就可以斷定他們的道德素質不高?

傳統觀念認為道德素質的高低和接受文化的程度有關,而在當今社會道德素質的高低是由多方麵因素決定的,比如:家庭和社會環境的熏陶,物質生活的壓力,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的衝突以及社會輿論和法律的壓力等等。換而言之,在當今社會“為仁由己”是要考慮多方麵因素的,在小悅悅事件中就牽扯到以上的部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