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仁由己”的道德審視(2 / 3)

首先,這些被社會譴責的十餘人與小悅悅有著利益衝突。中國有句古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正是由於這種“輕易不要管閑事”的思想導致這十餘人害怕擔責任從而沒有選擇救起小悅悅。

其次,這之中最多的應該是社會輿論和法律的壓力。一旦救起小悅悅後,麵對社會輿論的誤解以及褒貶不一的聲音甚至是法律的製裁缺失需要背負更多的壓力,拾荒阿姨救起了小悅悅雖然更多的是一片讚揚,但還是不乏有一些質疑的聲音。以致於導致這位好心人在見義勇為後卻又很多苦惱。

(三)為仁行善容易惹火燒身

2006年“彭宇事件”的發生引發了“老人跌倒不敢攙扶”的惡劣社會現象,不僅使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遭到了破壞還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降低,對於這個事件各個人群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多數人認為彭宇做了好事卻被冤枉並要承擔巨大的經濟損失從而產生對為仁行善行為的擔憂和恐懼。

在現代社會類似這樣的“碰瓷”事件非常多,但是“彭宇事件”發生後導致的影響非常巨大,老人跌倒是老年人死亡率極高的因素,現如今老人跌倒沒人敢上前攙扶,即使有好心人願意攙扶也不得不拿出手機將這一過程錄製下來,這不能不說是這個社會的悲哀。

其實類似於這種的情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隻要加強道路硬件設備並且人們懷揣著感恩和純潔的心去麵對這樣的問題,那麼這樣的情況就不會在發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會變得更加和諧。

(四)為仁行善是社會基本道德之一

隨著不斷豐厚的物質基礎和精神文明發展人們的道德覺悟也在不斷提高,盡管出現了類似小悅悅事件,但是還是有不少人將為仁行善作為自己的道德準則之一,他們始終相信著為仁行善可以改變這個社會。

2012年“最美教師”的善行感動了絕大部分中國人,在當時的情況下張麗是冒著極大的生命危險的,而且就算她沒有做出這一舉動她也不會麵臨巨大的社會輿論的壓力,但是她卻沒有思考這些毅然地做出了救人的善行。

張麗莉之所以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做出奮勇救人的事跡,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保護學生的安全是她的職責所在,作為一名有著職業道德的教師保護學生的人身安全是他們的職責,那麼救學生的行為也就是理所應當。其次,張麗莉作為一名教師有著良好的社會道德熏陶,自然她自己的道德素質可以達到“為仁”的要求。再次,張麗莉在自身的人生安全與學生的人身安全發生利益衝突的條件下,她毅然選擇了學生的人生安全,雖然這是下意識的判斷,但是這和她自己高尚的人格還有職業操守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張麗莉見義勇為的行為也是存在法律規範的壓力,假使她沒有履行保護學生人生安全的職責,那麼她也必將受到法律的製裁。總之,張麗莉的事跡從她個人而言證明了她道德的高尚,從整個社會而言,她的事跡證明了社會道德的價值,向社會傳達了積極的正能量。

三、分析中國社會“為仁由己”現象的原因

目前中國的社會“為仁由己”的道德現狀並不令人滿意,造成這樣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物質條件的匱乏。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中國處於物質文明的高速發展時期,盡管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取得了很多驕人的成績,但是由於中國人口基數過於龐大,所以人均物質資源占有量仍然很少。這就使得人們在弘揚社會道德時總會考慮到物質利益,甚至很多人在物質利益麵前放棄了社會道德的底線。物質文明發展不僅是社會主義階段的主要任務更是人們為仁行善的有力保障。

教育方式的問題。盡管我國已經逐漸轉向了素質教育,但是應試教育仍然沒有放棄,而且仍然是主流教育,這就使得學生在學校更多學到的是應試的知識而非道德素質的提升,而且現代的家庭教育多事為了應試教育而服務的,多數家長沒有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如何教子女做人這方麵上。這就使得學生在邁入社會的過程中容易受到不正確的價值觀的影響,從而在利益衝突時多半選擇自身利益,在弘揚社會道德等好人好事麵前存在顧慮、畏首畏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