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文藝工作的特點
社會視野
作者:陳許
摘要: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其領導的文藝工作是抗戰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抗日戰爭特殊的環境之下,中共的文藝工作呈現出了戰時特點。以抗日為中心,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文藝界抗日力量,為抗日而謳歌,為工農兵謳歌,在繼承優秀傳統文藝的基礎上發展創新。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文藝工作特點
一、堅持為人民大眾的文藝實踐
在現代中國,文藝與普通大眾的關係一直是眾多文藝工作者關注的問題之一。“五四”時期“白話文學”、“平民文學”的倡導“奠定下中國新文化的方向:通俗化,大眾化,一般化。”①三十年代文學大眾化思潮的興起預示了文學走向大眾的曆史必然性。然而由於文藝工作者的身份局限和險惡的政治環境等曆史、現實原因的製約,中國的文藝是不可能為普通大眾所擁有的。但是,曆史卻為中國的文藝大眾化提供了現實可能性。抗戰爆發後“使新文藝消失了過去與大眾的隔閡”,他們“像前線將士用他們的槍一樣,用他們的筆,來發動民眾”。②
在全國文藝界的抗日救亡浪潮中,陝甘寧邊區文化界救亡協會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文藝以及其他的一般藝術,是人民大眾日常最接近的文化食糧,二十餘年來,中國新文藝新藝術沒有對於這種舊文藝舊藝術的傳統的接受,盡了最大的可能。……忽視舊文化上舊的民族形式,則新文化的教育是很困難深入最廣大的群眾的。因此,新文化的民族化(中國化)和大眾化,二者實是不能分開的。③
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它從抗戰一開始就指出了解放區文藝的基本走向:大眾化。也就是說,要讓文藝工作者“從為工農兵群眾而創作,為工農兵群眾演唱;到工農兵群眾自己創作,大家創作,工農兵群眾自己演唱,大家演唱”。④
大眾化文藝繼承了蘇區的文學傳統,就是“普遍化,深入群眾,雖不高深,卻為大眾所喜”。⑤雖然這種大眾化的文藝有利於文藝深入人民群眾的生活,但卻不利於文藝大眾化的健康發展,“大眾化使文藝價值減低,遷就群眾”⑥
這裏的文藝運動的一貫方向是為了大眾,教育他們,提高他們的政治文化水準,並動員他們參加解放鬥爭。⑦
那麼,這就要求文藝發揮功利目的,如此,文藝必須大眾化。而且隻有大眾化,才能更好的發揮文藝的宣傳功能。隨著時代的發展,解放區的大眾化文藝逐漸係統化。1938年11月,毛澤東發表了《論新階段》一文,提出“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並“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⑧1942年毛澤東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其“引言”特別指出大眾化“就是我們的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農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⑨至此,《講話》的發表,大眾化文藝成為解放區主導的、乃至唯一的潮流。
二、繼承優秀傳統文藝的基礎上發展創新東方新文藝
1942年毛澤東的《講話》給文藝工作者指明了服務於人民、服務於工農兵群眾的正確方向。毛澤東在報告中說:“文藝界中還嚴重地存在著作風不正的東西,同誌們中間還有很多唯心論、教條主義、空談、輕視實踐、脫離群眾等等的缺點。”⑩他的講話,提高了廣大文藝工作者的認識。緊接著,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群眾,掀起了向陝北民間文藝學習的浪潮,並對文藝進行了一係列深入改造。
在傳統文藝與現代文藝的關係上,艾思奇認為,抗戰時期的新文藝,不僅要繼承和發揚五四以來的新文藝,而且要吸收優秀的傳統文藝。他指出:抗戰時期的新文藝,應該是“把五四時期以來所獲得的成績,和中國優秀的文藝傳統綜合起來,使它向著建立中國自己的新的文藝的方向發展,是為著建立適合於中國老百姓及抗戰要求的進一步的發展”。徐懋庸和周揚認為,利用舊形式並不是簡單機械地套用,而是在利用中加以改造和創新。他們說:對於舊形式,“采用之際,或有改造,這改造就會使舊形式漸漸變為新形式”,要“在批判的利用和改造舊形式中創造出新形式,因此,以為舊形式的利用,隻有抗戰宣傳上的效用,對於新文藝並無積極意義和價值,這種意見之不正確,就毋待反駁了”。
忽視文化上舊的民族形式,那麼新文化就很難深入到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之中。生動地、理智地、科學地把民族舊的文化改造為民族的新文化,把新內容由舊形式表現出來,使文化新內容得以最廣泛地發展,並且在發展過程中使新文化新內容不斷地征服舊形式,不斷地使舊形式成為文化新內容的附庸,從而過渡到文化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