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文藝工作的特點(3 / 3)

1938年12月1日,梁實秋在重慶《中央日報》主編的副刊《平明》麵世,他在類似發刊詞的編者的話裏有如下一段文字:

現在抗戰高於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筆就忘不了抗戰,我的意見稍為不同,於抗戰有關的材料,我們最為歡迎,但是與抗戰無關的材料,隻要真實流暢,也是好的,不必勉強把抗戰截搭上去。至於空洞的”抗戰八股”,那是對誰都沒有益處的。

梁實秋所謂“與抗戰無關的材料”,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抗日戰爭這樣一個風雷激蕩的年代,需要文藝工作者創作大量優秀的文藝作品為之謳歌、為之呐喊、為之呼籲、為之服務。同時,這樣一個時時都將發生動人心魄、憾人心靈的劇烈變化或重大事件的非凡年代,也向文藝和文藝工作者提出了特殊的時代要求和崇高的曆史使命。

早在抗戰初期,毛澤東就反複強調“抗日的政治動員”對於奪取戰爭勝利的極端重要性,認為“如此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沒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動員,是不能勝利的”。怎樣去動員呢?毛澤東提出了多種方式:“靠口說,靠傳單布告,靠報紙書冊,靠戲劇電影,靠學校,靠民眾團體靠幹部人員。”由毛澤東等“魯藝”發起人起草的《魯迅藝術學院創立緣起》中也指出:“藝術——戲劇、音樂、美術、文學是宣傳鼓動與組織群眾最有力的武器,藝術工作者——這是對於目前抗戰不可缺少的力量。”由此可見,文藝宣傳、鼓動,無疑是多種政治動員中的極為重要的一種形式。因為文藝作品比實際生活更強烈、更集中、更典型,因此它能“使人民群眾驚醒起來,感奮起來,推動人民群眾走向團結和鬥爭”。

從文學作品的創作來看,反映階級鬥爭、民族解放鬥爭新題材、新主題的作品占主要地位,是延安抗日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文學來源於生活,隨著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大批反映實際鬥爭的全新主題的作品創作出來。以《中國人民文藝叢書》所收入的177篇作品為例,其中以抗日戰爭和軍隊為主題、題材的作品101篇,占總數的57.06%;以農村土地鬥爭和其他各種反封建鬥爭為主題、題材的作品41篇,占總數的23.16%;以描寫工農業生產為主題、題材的作品16篇,占總數的9.04%。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反映民族解放鬥爭,階級鬥爭和勞動生產的作品成為當時文藝創作中壓倒一切的主題。(作者單位:貴陽醫學院社會科學部)

注解

①《大公報》社評:《中國文藝往哪裏走?》《大公報》,1947年5月5日。

②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發起旨趣》,《文藝月刊·戰時特刊》,1938年第9期。

③陝甘寧邊區文化界救亡協會:《我們關於目前文化運動的意見》,《解放》,1938年第39期。

④“七七七”文藝獎金委員會:《“七七七”文藝獎金緣起及辦法》,《抗戰日報》,1944年3月2日。

⑤丁玲:《文藝在蘇區》,《解放》,1937年第3期。

⑥鄧拓:《三民主義的現實主義與文藝創作諸問題》,《邊區文化》,1939年第1期。

⑦可夫:《延安在文藝上的進步》,《解放》,1938年第47期。

⑧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頁。

⑨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1頁。

⑩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85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艾思奇:《舊形式新問題》《文藝突擊》第1卷第2期。

徐懋庸:《民間藝術形式的采用》《新中華報》1938年第4號;周揚《對舊形式利用在文學上的一個看法》《中國文藝》1940年第1號。

《舊形式運用的基本原則》《文藝陣地》第3卷第10期,1939年9月1日版。

中共中央書記處編:《六大以來——黨內秘密文件》(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846頁。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481頁。

毛澤東等:《魯迅藝術學院創立緣起》,《文學運動史料選》第4冊,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22頁。

《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8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