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灌輸介體,即灌輸內容和方法生硬老套。列寧的灌輸理論中並不主張強灌強輸。但是按照我國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來說,灌輸主體統一采用課本教學,從小學到大學,反複地利用課本在生硬的灌輸。中學時期,學生會進入叛逆期,青春期,心理上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如果老師在這個階段引導不好,強硬灌輸一些思想意識,學生會很排斥,會產生錯誤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更不用說形成科學的社會主義意識了。
2.3灌輸客體受信息媒介影響較大,無法自動識別信息。當今社會,隨著網絡科技的高速發展,人們從網上得到的信息遠比從課堂上、書本上得到的要多、要及時。但是,書本上的信息是經過篩選的,是積極的,客觀的,而網上的信息則是各種各樣,有正麵的,有負麵的。例如,近期查處的網名為“秦火火”的秦誌暉,他利用“水軍”“意見領袖”製造網絡謠言,擾亂民心,危害社會公共秩序。他之所以能在網上興風作浪,肆意而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民眾不了解實情,看到一些爆料就跟著忿忿不平,瘋狂跟帖,沒有冷靜下來去識別信息的真偽。
3.結合培養理論,進行灌輸理論的創新。
培養理論(大眾傳播媒介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受眾的世界觀)在新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們應該不斷地創新發展灌輸方法,注重掌握利用網絡媒體。“培養理論”提出後,格伯納等人又補充提出了“主流說”和“共鳴說”。“主流說”是指,不同背景不同社會群體的長時間看網絡者,其對社會現實的看法,即“主觀現實”均傾向於“媒介現實”,具有趨向“主流”的趨勢。“共鳴說”是指,網絡的“培養”效果在某些特定群體中具有更加明顯的效果。也就是某些特定群體與網絡中呈現的世界的描繪產生了‘共鳴'。結合傳播學的培養理論,當代的灌輸理論根據網絡媒體的應用在方法上進行一些創新。
3.1規範並優化網絡管理體製,為人民群眾創造一個好的網絡信息環境。如果我們緊隨時代發展需要利用網絡媒體進行科學灌輸,那麼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創造並維護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政府、學校、社會要連接在一起共同抵製網絡黃色、黑色、暴力信息。由“秦火火”引起的網絡謠言事件給我們敲響了警鍾,我需要用法律來製約和維護網絡秩序,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維護社會秩序。
3.2結合“主流說”觀點,把灌輸內容例如思想道德教育寓於網絡媒體中,為灌輸客體展現一個客觀的“媒介現實”。灌輸者也要加強自身的責任心,積極主動地引導正確的輿論方向。例如對中小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時,學校、老師可以在網上建立一個專屬於自己學校的道德課堂,增加學習的趣味性。讓學生經常接觸一些益智的遊戲或者視頻,幫助學生把充滿暴力,沒有道德標準的視頻和遊戲篩選掉。這不僅僅是老師和家長應該做的,而是每一個網民都應該一起努力,共同營造一個合法合理的網絡世界。
3.3結合“共鳴說”觀點,針對不同的特殊群體,灌輸者要改變灌輸方法和內容,使灌輸客體對灌輸內容產生共鳴。從小學到中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不同的。在小學時期,老師們注重培養學生們的道德觀,向學生灌輸愛國主義,讓學生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例如,遵守交通規則是我們基本的公民道德,我們可以把“紅燈停,綠燈行”的交通規則融入到遊戲中,通過網絡展現給他們,教會他們,得到他們的遵守交通法規的“共鳴”。(作者單位:河南中醫學院)
參考文獻
[1]列寧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29
[2]劉新庚.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1
[3]邱偉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71
[4]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