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基礎:實現中國夢的根本保證
社會視野
作者:張公律 汪沅
摘要:自十八屆三中全會圓滿落幕後,全麵深化改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成為時代主題,引發了人們對於全麵深化改革的無盡思考。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是惠及所有人民群眾的中國夢,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是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的中國夢,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是必須著眼於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國夢。大會再一次證明了,人們群眾是曆史的創造者,紮實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是實現中國夢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群眾路線中國夢
1.人民群眾是曆史的創造者
唯物史觀第一次科學地回答了人民群眾在曆史發展中的作用。馬克思強調人民群眾是曆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觀點出發,強調社會曆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曆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曆史。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成為無產階級解放自己、奪取革命勝利的思想支撐。
之所以說人民群眾是社會曆史的主體,是因為社會曆史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構成的,每個人都在一定裎庋上參與了曆史的創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廣大勞動群眾作為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和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創造了人們衣食住行等必須的生活資料。同樣,人民群眾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
2.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
群眾路線即中國共產黨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線。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鬥爭中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
堅持群眾路線是凝聚黨心民心、譜寫事業新篇的必然要求。鄧小平在改革開放的新曆史時期,進一步強調了群眾觀和群眾路線的重要性。如果提到鄧小平的群眾觀,那麼我們一定會想到其精髓,那就“是一切從群眾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鄧小平把“三個有利於”作為衡量各方麵工作成敗的標準,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讚成不讚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我們黨製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如果提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其點睛之筆必定是“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對黨的群眾路線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十六大以來,科學發展觀在神州大地普遍開來,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因為以人為本是曆史唯物主義的一項基本原則;以人為本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以人為本全麵回答了科學發展觀的一係列基本問題。如今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如火如荼的展開,這都為我們實現中國的偉大夢想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3.貫徹群眾路線與實現中國夢的內在聯係
3.1貫徹群眾路線是實現“中國夢”的力量之源
堅持群眾路線是實現“中國夢”的強有力保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黨的十八大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重點放到了更高層麵。十八屆三中全會延續這一傳統,將民生問題當成深化改革的重要議題。把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需求作為最亟需解決的問題。實實在在做到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既詮釋了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本質和精髓,也完美的體現了黨和群眾的血濃於水。
堅持群眾路線是實現“中國夢”的動力和源泉。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必須以群眾為主體,以群眾為源泉,以群眾為動力。隻有不斷深化群眾路線,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始終堅持為了群眾、依靠群眾,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才能彙集成就“中國夢”的源泉,才能構建“中國夢”的動力。
堅持群眾路線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手段。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已擁有了一個嶄新的麵貌,他如春天的雨露一般煥然一新。人民群眾的精神麵貌不再是愁眉不展而是充滿了邁向新世紀新階段的喜悅。毛澤東同誌把黨群關係比喻成“魚和水”的關係,如今中國夢的實現又何嚐不是這魚與水的融合?要實現中國夢,就必須以群眾路線為根基為手段去慢慢鑄造,因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必須從一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