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時代灌輸理論的創新發展(1 / 2)

新時代灌輸理論的創新發展

社會視野

作者:馬萌

摘要:列寧的灌輸理論是在馬克思、恩格斯和考茨基關於灌輸思想的基礎上,在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時期不斷發展和成熟的。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列寧灌輸理論中的灌輸方法也應有所發展。結合傳播學中的培養理論,灌輸理論在當代社會中得到創新。

關鍵詞:灌輸理論培養理論教育

列寧的灌輸理論不是憑空產生的,他是在馬克思、恩格斯和考茨基關於灌輸思想的基礎上產生的。馬克思於1844年1月在《〈黑格爾哲學批判〉導言》中提到“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閃電一旦徹底擊中這塊素樸的人民園地,德國人就會解放成為人”。雖然馬克思沒有明確點明“灌輸”的意思,但他利用“思想的閃電擊中人民園地”形象地提出灌輸的思想。考茨基則在為德國社會民主黨新黨綱做解說時指出:“如果這個革命政黨能夠認識導向新社會的那些趨勢,從而使他的政治活動具有自覺性,而不單純具有自發性,那麼,他對進步事業的補益,就已經很大了。”在此,考茨基強調了革命政黨政治活動的導向性、自覺性,而不要僅僅停留在自發性上。這也從側麵提出了“灌輸”的意思。同時,考茨基認為,現代的社會主義學說是從社會民主黨的個別人物的頭腦中產生出來的,他們把這個學說傳給才學出眾的人,然後再灌輸到無產階級鬥爭中去的。借由馬克思、恩格斯和考茨基的理論基礎,結合俄國的國情,列寧最終在《怎麼辦》中對灌輸理論做出了科學的、係統的研究和論述。

1.列寧灌輸理論在當代社會的現實意義。

1.1灌輸理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具有與時俱進的意義。

列寧在灌輸理論中係統地闡述了灌輸主體,灌輸客體,灌輸內容等,其意在指出,工人群眾不可能自己產生社會主義意識,需要由革命的社會主義知識分子從外麵灌輸給工人群眾。在當今社會,由於信息的爆炸性,人們思想言論的高度自由性,人民群眾從外界接受的是多元化的信息和思想。這些信息和思想衝擊著人民群眾原有的社會意識。此時,先進的社會主義知識分子更需要利用先進的理論從外部武裝工人群眾的思想。在社會主義初期,我們黨不斷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民主社會,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新型社會,為了配合社會發展,人民群眾需要時刻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來武裝自己的頭腦。

1.2灌輸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扶梯。

從建國初期至今,我國經曆了幾次經濟體製改革,改善經濟結構,促進可持續發展,深化社會領域改革,完善社會保障製度和養老保險製度。我們黨每推行一項經濟政策都是為了更好的保障和改善民生。一項新的經濟政策,剛剛實行期間,很少有群眾理解並支持。先進的社會主義知識分子,譬如基層幹部,就要利用適當的灌輸介體和方法向人民群眾介紹新經濟政策,使人民群眾理解黨的政策。

2.當前國內灌輸體製的顯著問題。

灌輸在漢語中意為“謂水流注輸入;猶灌溉;輸送(知識、思想等)”,在俄語中譯為“充實”。單純來看“灌輸”一詞的話,可以理解成是一種過程,一種輸送知識和思想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灌輸主體、灌輸客體和灌輸工具等各個方麵的配合才能實現充實灌輸客體思想的目標。現在的時代,既是一個科技的時代,也是一個信息的時代。日新月異的科技產品是爆炸性信息流的載體。人民群眾不分年齡、性別地被卷入這場信息漩渦中。但是,我國現有的灌輸體製依然陳舊,沒有及時更新。

2.1灌輸主體素養不是很高。灌輸主體作為灌輸者和引導者,本應該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提高自己的知識素養和道德修養。例如在中學校園裏,老師作為灌輸主體,首先應該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增加自己的理論知識,培養中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今,在網絡媒體上,我們能輕易地搜索到關於老師辱罵、毆打學生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