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美國爆發了南北戰爭,它是南北兩種社會製度之間的戰爭,也是聯邦主義者與州權主義者之間的戰爭。內戰以聯邦主義者的勝利而告結束。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開始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資本的壟斷給壟斷財團帶來了巨大的利潤,卻導致大批中小企業主、農場主破產,人民生活惡化。這一客觀現實要求聯邦政府加強對經濟的管理,以緩和社會矛盾,保持社會穩定。
美國內戰後至20世紀30年代,各州對聯邦政府權力的抵製,主要通過聯邦最高法院的司法判決得以體現。在1895年的一個判決中,聯邦最高法院宣布,1894年聯邦政府有關征收所得稅的法律違憲,使聯邦政府征收所得稅的權力被禁止達18年之久③。“二元聯邦主義”時期,盡管聯邦政府和州政府間的權力角逐不斷,但仍不失為美國聯邦政治發展較為平穩,聯邦權力結構保持相對平衡的時期。
(二)合作聯邦主義時期
“合作聯邦主義”(cooperative federalism)是指各個層級的政府在履行其特定職能時不是相互隔離和相互獨立, 相反, 呈現為相互連接和相互合作的關係。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為: 權力特別是政策製定權向聯邦政府集中, 權力集中的過程又表現為各級政府間的相互合作。這一時期大約從20 世紀30 年代至20 世紀70 年代。這一時期的出現是美國聯邦政府權力不斷上升, 州政府、地方政府權力持續下降的現實反映, 是南北戰爭後美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結果。
19 世紀後期, 隨著美國南北戰爭的結束和社會生產力的解放,美國社會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1929 年至1933 年始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和隨後的“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 , 使在工業發展過程中原本就存在資金欠缺問題的各州負債累累, 幾乎到了經濟崩潰的邊緣。各州政府無力解決麵對的種種問題, 於是, 聯邦政府便承擔起原本屬於各州的責任, 開始全麵幹預社會經濟, 介入人們的社會生活。
美國聯邦政府幹預權的擴大使聯邦政府的財政支出迅速上漲,到50 年代, 聯邦政府給地方政府的撥款項目擴大到城市建設、修建機場等各個領域④。聯邦財政支出迅速上漲和聯邦財政補助金額不斷擴大的趨勢, 使此時期美國聯邦政府與州和地方政府之間的關係突出地表現為一種合作關係, 即在聯邦財政補助計劃中的合作關係。它引起了美國聯邦政治的重大變化, 使美國的聯邦製日益集權化。聯邦政府通過大量的補助計劃, 將許多本應屬於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決策權轉移到自己手中, 並在很大程度上使州政府成為自己的執行機關。
“合作聯邦主義”後期, 隨著美國聯邦政府權力的擴大, 這種中央對地方的集權式的合作關係給聯邦政府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美國國內產生了許多問題, 此外, 聯邦政府的資助方式也遭到一些州政府的反對。由此而出現了20 世紀70、80 年代對聯邦政府與州政府間關係的較大幅度的調整, 使“新聯邦主義”政策應運而生。
(三)新聯邦主義
所謂“新聯邦主義”(new federalism) 是指尋求改變美國聯邦政府權力日益集中的趨勢,力圖恢複聯邦與州之間權力關係的平衡, 使州政府和地方政府重新獲得權力的聯邦政治模式。美國的“新聯邦主義”政策始於20 世紀70年代尼克鬆政府期間。為了部分地實現社會的這一要求, 改變聯邦預算的嚴重失衡, 60 年代末尼克鬆上台後便提出了“還權於州、還政於民”⑤的口號 試圖改變“新政”時期以來美國聯邦政治的權力流向。1993 年, 克林頓總統上台, 提出了“再造政府”的口號, 決心調整政府係統的權力關係, 創造一個廉價實用的政府。美國國會對總統的政策給予了支持。2001 年小布什上台, 在調整聯邦政府與州政府的關係上, 他也堅持“新聯邦主義”政策, 主張縮小聯邦政府權限, 相應擴大州政府的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