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曰俠曰義,杜氏焉為濟世人(1 / 2)

曰俠曰義,杜氏焉為濟世人

曆史哲學

作者:張少傑

摘要:在《論語》中,多處可見孔子對於“君子”這一道德形象的塑造,孔子認為,“君子”主要是指在社會交往和居家處國中,表現出高尚品德的人。君子人格涵蓋廣泛,古今談論者實踐者不勝枚舉。杜月笙,20世紀上半葉上海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本身頗具爭議,亦正亦邪,但是他確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雖有過失,然其愛國高義令人欽佩,從這一點看,可讚為君子。

關鍵詞:君子;杜月笙

一、君子人格

先秦典籍中,“君子”一詞就已經被廣泛使用。孔子的儒家思想以仁為核心,其中,“仁”是一種道德信念。因此,作為理想人格的君子人格,也是以仁為核心。仁,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君子,以“五常”作為其基本的道德品質,但又不僅僅局限於此。五常,即仁、義、禮、智、信。這是君子處世的標準。

此外,孔子還對勇敢的品德十分重視。《中庸》把智、仁、勇三者合稱為“三達德”以後,更加重了勇德在儒學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到漢代劉向明確提出“義勇”,又從根本上規定了儒家學說中的勇敢的基本價值取向,勇敢成了君子人格中一項絕對不可或缺的內容。①

古往今來,談及君子者眾多,但都似乎與杜月笙無緣。誠然,對於杜月笙的評價,人們褒貶不一,其一生好壞參半,但是杜月笙傾其家產用於愛國慈善,其高尚的君子人格,與孔子思想中的君子形象不謀而合。

二、杜月笙簡介

杜月笙,原名杜月生,後由國學大師章太炎建議,改名鏞,號月笙,是近代上海青幫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被稱為“中國黑幫老大”和“中國第一幫主”,一生叱吒風雲,闖得猛、玩得火、鬥得凶。足智多謀、隱忍薄發、堅韌不屈、蠻橫霸道而不露聲色,是杜月笙闖蕩上海灘的基本要素。不但出入黑白兩道,遊刃於商界、軍界與政界,而且將觸角伸向金融、工業、新聞報業、教育等多領域。初時曾在水果行當學徒和店員,後得到黃金榮賞識,兩人與張嘯林開設三鑫公司,壟斷法租界毒品交易。而後三人重組中華共進會。此時,杜月笙一改傳統流氓的打扮,而是四季身著長衫,打扮斯文,給人一種溫文爾雅的形象。

早在1929年,杜月笙就已經通過幫會分子張堯卿等人的介紹,邀請已經暗中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楊度為賓客,楊度的諸多活動,精明過人如杜月笙,恐怕不會絲毫沒有察覺。且楊度曾多次當麵規勸杜月笙,不要再為國民黨賣命。因此,杜月笙禮待楊度,很可能是對中國共產黨的一種友善表示。

1934年國民政府推行新生活運動,杜月笙帶頭響應,本身也戒掉長期的鴉片煙癮。

抗日戰爭爆發後,杜月笙積極抗日。於淞滬會戰期間,動員恒社門生組織別動隊協助國軍作戰,並暗中幫助軍統網羅人員、收集情報,並協助戴笠建立“人民行動委員會”,策劃多次暗殺漢奸活動,包括與日本合作擬出任偽浙江省長的張嘯林和偽上海市長傅筱庵,策反王克敏離間汪陣營。

1937年10月,時任上海市各界抗敵後援會主席的杜月笙應八路軍駐滬主任潘漢年的要求,向晉北前線的八路軍將士捐贈荷蘭進口的防毒麵具1000套。他同時要求在上海的全權代表姚惠泉為中國共產黨募集教育文化經費,並且掩護過周恩來的堂弟。並與潘漢年秘密會談,保證中國共產黨接管上海時,黑社會不予搗亂。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中捷報頻傳,解放上海指日可待。此時,杜月笙也與友人商討個人前途。10日,蔣介石召見杜月笙,要他去台灣。在這種情況下,杜月笙決定脫離政治漩渦,既不留在上海,也不投奔台灣,而選擇留在香港。

1949年5月1日,杜月笙離開上海,前往香港。

1951年8月16日,病逝於香港,後葬於台灣,終年63歲。

三、杜月笙君子人格分析

提及杜月笙,多評價為劣跡斑斑,但是其重情重義,抗日愛國的人格精神不失為君子風範。他常告誡身邊人:“人必須誠懇,即使有人欺瞞我於一時,我總能以誠字來感動他,使他心悅誠服。我的處世之道,盡在一個誠字,你們舉一反三,方始可以談交友。”戰爭爆發時,日本人想控製上海,千方百計對杜月笙進行拉攏,杜月笙嚴聲回道:“我是一個中國老百姓,礙於國家民族主義,未敢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