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簡評《從墓地、族譜到祠堂:明清山東棲霞宗族凝聚紐帶的變遷》(2 / 2)

通過對王日根、張先剛先生的這篇文章的研讀,我進行了認真的總結,認為本文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第一、與以往宗族組織研究宗族組織偏向南方不同,本文選取具有典型北方宗族組織的棲霞地區為例說明北方宗族組織。作者通過對棲霞宗族凝聚方式的變遷的描述,引起大家對北方宗族研究的興趣,以拓展宗族研究的範圍。並且作者在最後也殷切期望本文通過對棲霞的宗族研究引起學術界對北方宗族研究的興趣,從曆史進程的角度找到華北與華南宗族發展模式的不同。

第二、是本文具有較好的係統性和整體性。作者比較清晰而有條理的按照棲霞地區不同時期以不同宗族凝聚方式闡釋了棲霞地區從墓地、族譜到祠堂宗族凝聚紐帶的變遷,分步驟有條理的使讀者迅速地把握文章的脈絡,使讀者對棲霞地區宗族凝聚紐帶的變遷可以得到既完整又深刻細致的了解,這些都顯示了作者下了很大功夫的。這也是我們今後寫作文章應當學習的地方。

第三,本文是進行實地考察和引用的豐富參考資料來進行創作的。作者通過對煙台棲霞地區走訪詢問,得到了大量的原始性材料,並對這些材料進行加工分析,進而提煉出精華部分展現在讀者麵前。本文也對宗族製度進行了相當強的理論分析,這些分析都是建立對豐富的參考資料的歸納、總結之上的。從其所列的參考資料來看,渋及到宗族研究的書籍、文章甚至各地的族譜都進行了搜羅。而且我們細讀全文還發現,作者的每一個觀點即使表麵看來很平常的看法,都是建立在通過對大量參考資料和當地尋訪的分析基礎之上的。

筆者就在認真研讀的過程中,仍發現了作者寫作上的的一些微瑕之處。首先,作者認為墓地、族譜、祠堂是棲霞宗族凝聚變遷的紐帶,進而隨著時間推移對三者進行了闡述,但是將族譜、祠堂功能製度講授的十分全麵,雖然作者也對墓地的功能進行了較多描述,卻對其如何體現譜係的昭墓製度的並沒有解釋清楚。所謂的昭墓製度,中國古代的一種宗法製度,即宗廟或墓地按照輩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於始祖的左方;三世、五世、七世位於右方,父曰昭,子曰穆;昭居左,穆居右。因而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如果作者能夠將昭穆製度進行詳解,進而舉以實例介紹棲霞墓地是如何按照宗族親疏遠近進行排序的,相信更能增加文章中墓地對於宗族凝聚紐帶的說服力。另,作者也意識到就華北宗族研究而言,北方宗族發展不及南方,宗族組織的影響亦不及南方,並且在文章最後也說到希望此文對今後華北與華南宗族發展模式的不同的探討與研究能有所幫助。但是,很為遺憾的是,作者雖然意識到這點,卻並沒有將兩者進行比較,是很令人惋惜的。我想可能是我國宗族研究將主要目光集中於華南,對北方宗族研究偏少,因而參考資料偏少的原因。但作者能夠提出對兩者進行比較研究,也是十分難得的見解。(作者單位:鄭州博物館)

注解

①周大鳴:《當代華南的宗族與社會》,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頁

②馮爾康、閻愛民:《中國宗族》,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