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金剛經》探微唐代雕版印刷發展狀況(1 / 2)

從《金剛經》探微唐代雕版印刷發展狀況

曆史哲學

作者:張孜穎

摘要:印刷術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它的出現使中國的字體發展史開啟了新的時代。本文從唐代著名雕版印刷作品《金剛經》出發,研究佛教發展和雕版印刷的關係,並從整個朝代的發展狀況來分析唐代雕版印刷發展的特點。

關鍵詞:雕版印刷、佛教藝術、社會風潮、字體藝術

印刷術又被稱作“文明之母”,是我國偉大的四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始於隋末唐初,興於宋明。印刷術的出現,使中國的字體發展史由書寫時代向印刷時代轉變,字體特征受到技術的影響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向達在《唐代刊書考》曾提到:“中國印刷術之起源與佛教有密切之關係。”而曆史的記載和流傳的實物都證明了佛教對中國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和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唐代的雕版印刷作品中,上世紀初在敦煌莫高窟石室中發現的《金剛經》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實物,其全稱為《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而它也是現存最早的有明確日期和精美圖畫的唐代佛教雕版印刷品。

《金剛經》在印刷史上之所以十分珍貴,主要有以下幾方麵原因:第一,它是第一部有明確年代記載的印刷品。“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準確傳達出年代信息,像這樣有確切年代記載的印刷品在目前所發現的早期印刷品中十分少見,為印刷術研究工作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原始資料。第二,保存的十分完整。有利於我們全麵了解早期雕版印刷作品的詳細情況,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第三,印刷質量十分精美。刻工精湛嫻熟,筆畫流暢利落,畫麵嚴謹細致。插圖部分人物神態生動自然,人物衣褶細致簡勁。文字部分的字體為唐代時期的主流字體楷體,字體結構端正、嚴謹,充滿了法度和莊嚴的美感。

從這件精美的雕版印刷作品中,我們能夠解析很多關於唐代雕版印刷發展狀況的信息。

政治上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定都長安,從此開啟了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朝代。統治階層推行了一係列富國強民的政策,有力得推動了國家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貞觀之勝景、開元之盛世。這為印刷術的發展提供了極好的大環境。經濟上均田製度的頒布,有力的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封建經濟呈現高度繁榮的局麵。手工業異常發達,紙、墨的生產不但產量高,而且質量好,為印刷業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和物質條件。文化藝術更是空前繁榮,湧現出一大批文學藝術大家,如詩人李白、杜甫,畫家吳道子、閻立本,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等。特別是科舉製的推行,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有讀書需求,文字書籍不再是貴族解階層的專有品,社會對書籍的需求量激增,從側麵激發了印刷術的發展。

唐代社會最顯著的特點則是它的包容開放,兼容並蓄的社會風氣。既吸收外來文化因子同時也輸出自身優秀文化,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首先,進一步加深與周邊國家的貿易與文化往來。唐代對外貿易頻繁,鼓勵外國和外族商人到大唐經商,並給與種種優惠條件。同時由於唐朝自身強大的國力對周邊各國也有強大的吸引力,產品遠銷國外甚至歐洲。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更是為對外開發打開了新的大門。而對“東亞漢文化圈”內的國家,如日本、高麗、新羅、越南等則更是影響深遠。這些國家在社會的方方麵麵都深受唐文化影響,特別是漢字教育和儒學教育的推廣,更是使東亞各國在意識形態上形成了一致。其次,進一步加深與各民族的交往。唐代強調民族平等,對境內各民族實行了類似民族自治的政策。同時,許多少數民族在中央或地方擔任高官,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內地與各民族之間的互市貿易也十分活躍,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都非常頻繁,大批少數民族商人活躍於境內各地。經濟上的頻繁交流有力地促進了各地經濟社會的共同發展,在社會的方方麵麵,胡化風氣都風靡一時。再次,進一步加深了思想觀念上的開放。唐代統治者奉行廣開言路、善於納諫的舉措,因而創造了較為寬鬆的政治環境。實行思想多元化政策,儒、道、佛思想兼容並包,互相影響。文化藝術品多能見到外來文化影響的痕跡,例如一些瓷器上波斯風格圖案的運用。婦女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唐代女裝的大膽設計,豔麗色彩都是社會開化的體現。正是這種寬容開放的社會風氣,有助於唐代社會在其它方麵也全麵開放,促進了唐代經濟與文化的高度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