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晰弗洛姆的“逃避機製”
曆史哲學
作者:孫燕
摘要:逃避機製作為一種心理機製形式,其概念涉及的是潛意識,並通過理性化和性格特質的方式表現出來,是作為精神及心理分析家的弗洛姆在研究自由對現代人的含義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本文從逃避機製的產生,內容及解決途徑方麵闡述自由對現代人的影響。
關鍵詞:弗洛姆自由逃避機製
自由—一個亙古常新的話題:究竟什麼是自由,人們是否擁有真正的自由,如何獲得真正的自由,這些都是從古至今人們不斷討論和思考的問題,作為當代西方著名的心理分析學家,哲學家和社會學家,法蘭克福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對於自由問題的探討是弗洛姆哲學中一個舉足輕重的課題,在他看來自由本是人人都向往的一種幸福,但是現代人卻處處逃避著自由,對於這一悖論的出現,弗洛姆在其人學的基礎之上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和探討,並提出了人們逃避自由的機製,本文在此基礎上對弗洛姆所闡述的理論做了具體的分析和評價。
一、逃避機製產生的原因
弗洛姆認為逃避機製是一種人麵對自由時存在於潛意識的想要逃離的心理機製,“現代人如此迫不及待的想獻出自己的自由,其熱情不亞於當初那些為自由而鬥爭的先輩們,現代人不但不向往自由,反而想法設法的逃避它”,為了找出這一看似不可思議的行為背後的原因,弗洛姆從人與自然及人與社會的角度出發對逃避自由的機製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考察,他認為當人還處在“始發紐帶”之中時,人是沒有自由可言的,但是當個人從原始紐帶中脫穎而出時(即“個體化”進程),自由隨之被獲得,但弗洛姆把這種自由稱之為“痛苦的自由”,因為當人一旦從自然中分離出來,就意味著他不再享有“始發紐帶”提供的庇護,隨著個體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它與自由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凸顯出來,個體化程度的逐步加深一方麵意味著人的力量的增長和其人格的不斷完善,另一方麵,也就是個體化進程與自由化的矛盾麵,使得人逐漸喪失了“萬物與我為一”的統一感,這自由的重負既讓他無能為力又讓其心生焦慮,於是人開始要求有所歸屬,隻有找到新的可以給予安全感的紐帶,才能在思維上打破對生命的疑慮,他才能真正站立為一個大寫的人,於是人借著這種逃避進入了社會,但是社會真的能代替“始發紐帶”給予人安全感嗎,弗洛姆的答案是否定的,他從人與社會的關係鏈中一一駁斥了這種的想法,告訴世人“始發紐帶一旦切斷,便無法重續。樂園一旦失去,便無法挽回”,因為他看到了當今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對自由發展的嚴重掣肘,其具體表現為“異化”,異化在弗洛姆那裏是一種心理上的現象,“異化的概念是基於人的存在與他本質的區別,是基於這個事實:人的存在與他的本質相疏遠,人在事實上不是他潛在地所是的那個樣子”①正是在這種疏遠感中,人與自己脫節,像在體驗別人或是別的物體一樣體驗著自己,現代資本主義的經濟製度使這種異化無孔不入的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是由“原子”組成的(如果我們可以使用“個人”這個詞的古希臘的對應詞),這些原子微粒彼此脫離,隻是各自的利益和相互利用的需要才將他們聯係在一起”②,於是,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的前言中說,現代人雖然擺脫了前個人主義社會的束縛,卻未能真正實現自我積極意義上的自由,人從自然的束縛中脫離出來,成為高呼著“擺脫束縛,獲得自由”的口號區別於動物的人,但是卻又措不及防的落入異化的社會這一牢獄枷鎖之中,使“許許多多的人在令人難以察覺的絕望狀態下生活”③,個人的無力孤苦、恐懼不安並沒有因為燈紅酒的娛樂,升遷發財的理想而比前人們減輕哪怕一點點兒,人們依然無法承受自由帶來的沉重負擔,孤立個人的不安感是逃避自由機製產生的根源。
二、逃避機製的內容
弗洛姆認為逃避自由的機製產生於人放棄獨立自我,欲使自我與自身之外的人或物結合為一體的傾向,目的是獲得獨自個人所無法獲得的力量,即尋找“繼發紐帶”代替“始發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