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拜占庭帝國農業史與其國家興衰之間內在聯係的分析(1 / 3)

對拜占庭帝國農業史與其國家興衰之間內在聯係的分析

曆史哲學

作者:盧淩巍

摘要:學術界關於拜占庭農業問題的研究成果亦非常豐富。然而,從整個帝國的農業發展史方麵探求帝國興衰的原因的研究則顯得不是很突出。農業興衰是決定拜占庭國家興衰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農業也是一個國家尤其是大國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

關鍵詞:拜占庭帝國、農業、小農經濟、軍區製

曆來學術界對拜占庭帝國興衰史的研究成果頗為豐富。無論是在政治史、軍事史等領域,還是在經濟史、文化史等方麵都有值得稱道的學術成果問世。本篇論文將從拜占庭帝國農業發展史的角度,去深入分析其國家興衰的內在原因,從中可以透視出農業發展與國家興衰尤其是大國命運之間的密切聯係。

一、早期拜占庭帝國時代

(一)君士坦丁時代

恢複經濟,發展農業和工商業是君士坦丁時代君主們大力推行的政策。自“3世紀危機”以後,地中海古代經濟生活迅速瓦解,物價飛漲,貨幣貶值,貴金屬貨幣逐漸消失,許多城市的商業活動都倒退至以物易物的狀況。當時最顯著的經濟特征是人口銳減、灌溉係統崩壞、耕地荒蕪。晚期羅馬帝國的內戰使帝國陷入混亂,惡劣的政治環境破壞了經濟生活的正常秩序,上層軍事將領和政客們乘機聚斂財富的行為和國家官吏的普遍貪汙腐敗不僅侵蝕國家政治和經濟機體,而且擴大了社會各階層之間的貧富差距,激化了他們之間存在的深刻矛盾。

正是在普遍的危機中,君士坦丁時代的皇帝們大力支持新型的隸農生產形式的發展,推動盛產穀物的敘利亞和小亞細亞地區多種農業經濟形態的活動。當地長期存在的諸如永佃製和代耕製等形式的自由小農租種土地的製度使得隸農和自由小農的人數迅速增加。人身的部分解放和農民對相對獨立的小農經濟利益的追求激發了農村勞動力的積極性,提高了農業生產率,活躍了農村經濟,從而為拜占庭帝國渡過危機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帝國工商業興起,一方麵,農業生產為城鄉工商業提供了豐富的農副產品和原料,另一方麵,城鄉經濟交流的加強和國內商品市場的形成也為國際商品貿易的興起奠定了基礎,使君士坦丁堡的商業地理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總之,君士坦丁時代是早期拜占庭國家在劇烈動蕩的社會轉型過程中,通過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等社會生活各個方麵改革,努力探索在困境中求發展,從危機中找出路的曆史時期。應該說,這一時期以君士坦丁一世、塞奧多西一世和阿納斯塔修斯一世為代表的拜占庭皇帝初步解決了拜占庭國家形成初期麵臨的各種難題,確定了拜占庭國家未來發展的方向,奠定了中世紀拜占庭社會演化的基礎,基本上完成了曆史賦予他們的使命。事實上,在這一過程中,農業經濟的至關重要性已經顯現無疑。

(二)查士丁尼時代

與君士坦丁時代相比,查士丁尼時代麵臨的問題略有不同。雖然拜占庭帝國暫時擺脫了危機的困擾,但是以查士丁尼一世為代表的皇帝們仍然需要找到適合拜占庭國家生存和發展的模式,查士丁尼就力圖在舊體製的框架內解決這一難題。

首先,《羅馬民法大全》中明確規定了社會各階層的權利與義務,以及各階層之間的關係,力圖以法律形式穩定社會各階層的流動,如工匠的後代隻能世代作工,農夫的兒女必須永遠務農,隸農則世代固守在土地上,農村的鄰裏之間負有相互幫助、共同完成國家稅收的義務等等。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上述規定對農業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其次,正是在查士丁尼的支持下,拜占庭人從中國引進育蠶技術,促使拜占庭帝國從此發展起自己的絲織業,在科林斯、伯羅奔尼撒半島形成了幾個絲織業中心,它們又成為中國育蠶絲織技術西傳的中繼站,而歐洲也從此開始了其絲織業的曆史。與絲織業同時發展起來的還有手工業,貴金屬加工、兵器生產、珠寶首飾製作等都發展成為享譽世界的拜占庭民族產業。

二、中期拜占庭帝國時代

(一)伊拉克略時代

該王朝統治時期,成功地推行了軍區製改革,加快了帝國社會組織的軍事化進程。由於拜占庭軍事和行政改革的順利進行,小農經濟獲得了發展,增強了帝國實力。軍區製內形成了相對穩定的農兵階層,他們與小農並存,成為拜占庭帝國的中堅力量,對於加強拜占庭國力、穩定形勢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軍區製改革加速了拜占庭國家組織的軍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