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帕斯卡爾和尼采對上帝不同的價值取向(2 / 3)

尼采完全可以如此診斷帕斯卡爾。你全部的問題不過在於,你把“自我”當成自我,把自我當成“上帝”,把“上帝”當成上帝,然後你到上帝那裏去尋求救贖。所以,你急需尋求他愛自己,憐憫自己,這隻證明你有多憐憫自己,你在自怨自艾,你不斷地可憐自己,並且仿佛就真是上帝在憐憫你,這是你最大的危險——憐憫,根源在你的自我憐憫,這也是所以基督徒的疾病。你陷入了一個內在的死循環。尼采繼續深究下去。這一切隻表明你的生命意誌在消退,你被你墮落的生命意誌所製造出來的虛假映像所迷惑,並進而變得消沉。看看,意誌使人成為人,世界是你意誌的表象,意誌發出命令形成語言,從而為超自然世界的形成創造了條件,於是產生了各種表象世界的體係,數學的、哲學的、物理學的、神學的等等;最壞的是你的上帝還有它的各種注解,它不過是你自我的幻影,你被自己創造出的虛幻觀念俘虜了。

三、麵對永恒不確定性的兩種態度:退守與進取

帕是在論述人沒有上帝時,他的處境,說人處在一個充滿不確定的世界中,他的認識也是不確定的。我是駕駛在一片遼闊無垠的區域裏,永遠在不確定地漂泊著。因此就讓我們別去追求什麼確定性和固定性吧。(《思想錄》:第36-37頁)

人在這樣世界中是渺小的,可悲的,為了免於這種可悲,帕將我們引向了上帝。正是由於這種不確定,他發展出了他的機遇原則,即上帝之賭,並且說,假如人類可能達到任何真理的話,這便是真理。因為盡管沒什麼是確定的,但至少宗教有更多的確定性。(《思想錄》:第125-127頁)在十七世紀這個理性的時代,科學家們正積極地尋求著確定性,劃時代的科學成就證明了理性的能力。但帕卻反其道而行之,在現代世界理論奠基之時就對這種追求提出了質疑,從而退回到了傳統中去,把我們引向上帝。現代科學的發展證明了帕是有遠見的,但這主要來自他個人經驗。而尼采則以更加深刻的方式來反對“上帝”,作為一種虛假的存在,它源於人的謬見,源於人錯誤的透視。因為,語詞的意義源於專斷的意誌,它的意義本就不固定,人創造出符號以使它與實在等同,所有的這些都建立在這一層又一層的假設之上。因此,尼采從人類一切認知的根基之處發現了不確定性,它直接存在於語言中。因而,上帝之死就是對人所迷戀的虛幻的確定存在的死亡,或者說實在的不確定性的發現。上帝已死,人的境況如何?他這樣說道:

我們離開了陸地上了船!我們焚燒了橋梁和身後的陸地!現在小船,你要當心!大海蕩漾著你的身邊。誠然,它不可能一意的咆哮,又是也會風平浪靜,碧波粼粼,如同甜美溫馨的夢。然而,終有一天,你會明白,海是無垠的,而且世界上沒有比這更可怕的了……啊,如果對陸地的思念攫住了你的心,仿佛那裏有更多的自由——而“陸地”再也不會有了。(《上帝死了》:第2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