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帕斯卡爾和尼采對上帝不同的價值取向(3 / 3)

確定性在尼采這裏再次喪失了,在內在意識的海洋中,確定性是一葉孤舟,它漂泊在海上,隨時有被浪打翻的可能。曾經,它假想了一個虛幻的確定目標上帝,如今上帝死了,孤舟失去了目的。沒有上帝,孤舟缺乏的就是確定性,它不知道自己出於何種位置。一切返回到了最基本的層次上,即意誌世界。在麵對這種不確定性的時候,帕是保守的,尼采是激進的、勇敢的。帕在轉向基督教之前,一直過著俗人的生活,隻是在他的生活遭到了苦難的時候才尋求上帝,因而他的上帝就是亞伯拉罕式的。這是一個服務於人的塵世生活的上帝,所以他才需要在蒙田和愛比克泰德之間尋求中道,基督教和上帝隻是作為製約的力量。所以帕內心仍然是世俗的;按耶穌所說,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還要奪去。上帝在帕後期的生活中竭力奪去他的某些東西,比如他的自愛、財產等等,使他去愛窮人幫窮人,因為他還屬於“那沒有的”。但帕仍然是虔誠的,這又證明他一直都是不虔誠的。而尼采瘋狂地宣稱上帝死了,說他是虛幻的,這隻表明他曾多麼忠於上帝。你們所能經曆的最偉大事情是什麼?正是巨大輕蔑的時刻。(《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5頁)

帕在發現了彌賽亞信念的永存性,可這信念仍為上帝的虛幻觀念所掩蓋,在發現了上帝的真麵目之後,尼采則撕下一切麵具,尼采把人自己變成了上帝。

帕和尼采都從各自的生命中發現了“上帝”的秘密,一個在肯定和掩蓋說有一上帝存在,一個在否定和揭露說上帝死了。達到兩種不同的結果,除了個人的決定因素外,還有時代的因素。法國對宗教的批判在十七世紀後期已經開始,而德國卻是在十九世紀,當然也就有批判基督教的更強有力的理論支持了。

結語

帕曾在科學上做出過重要貢獻,可無法得到自己的創造物、派生物的安慰;這是自然的,正如上帝需要人的安慰一樣荒唐。帕於是轉向了宗教,回歸了傳統。人這個受造物在茫茫宇宙中極為渺小可悲,他發現自身充滿著不確定,不知自己該停留於何處,於是他既然不能被自己的創造物所安慰,也就隻好到他的造物主那裏去尋求安慰了。帕從自身的生活經驗中發現了生命的不確定性,又證明了科學的無能為力。但帕本身並不質疑科學的內在合理性,對宗教也是這樣。而尼采則對人類的所有認知提出質疑,把人類知識追溯到它的起點,即意誌的世界,那裏理智與情感混合著,但這個海洋卻不斷進化除各種生命的基因,即語言,然後是各種有用的謬見,超自然主義的,包括科學的、宗教的。與帕相較,尼采同時對科學和宗教的基礎進行了反思,並最終讓他摒棄任何超自然幻想,回歸到一切現實性的東西上麵,返回到人自身,要求強力意誌和超人,不被自己的創造物所迷惑。因此,帕心中沒有上帝而極力尋求,尼采則發現自己一直被虛幻觀念所束縛,一個想退居幕後去尋找虛幻的確定性,另一個則要求撕下一切麵具,勇敢麵對這種不確定,勇敢地對自然的必然性說是。同樣是在捍衛生命,一個是退守,一個是進取。尼采的生命哲學要求積極向上,隻是帶著憤怒、激動和悲觀的氣息;他宣稱上帝死了,隻是他全麵質疑啟蒙哲學的反映。(作者單位:湘潭大學)

參考文獻:

[1]帕斯卡爾,何兆武譯.思想錄[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2]埃裏克·斯坦哈特,朱暉譯.尼采[M].上海中華書局,2003.

[3]尼采,黃明嘉譯.快樂的科學[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7.

[4]尼采.上帝死了:尼采文選[M].上海三聯書店.1989.

[5]薩弗蘭斯基,衛茂平譯.尼采思想傳記[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6]尼采,楊恒達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M].上海譯林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