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腰坑在商墓葬中的作用與意義
曆史哲學
作者:郭金鈺
摘要:腰坑是一種獨特的喪葬形式,它的出現有其自身的意義與用途。商墓中大量使用腰坑,並伴有殉狗的現象,這使得商墓顯得與眾不同。具有了自身的特點。
關鍵詞:腰坑;商墓中的腰坑;腰坑在墓葬中的作用與意義
古代墓室底部在死者骨架的腰部位置挖一小坑,在考古發掘中稱這一遺跡現象為腰坑。作為先秦時期墓室內的一個遺跡現象,腰坑是當時喪葬儀式的一個重要環節。墓葬內腰坑的出現,時代最早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目前發現的地區和數量都較少。主要有甘肅永登蔣家坪馬廠類型1座、廣東封開縣鹿尾村新石器時代1座、河南淅川黃楝樹遺址屈家嶺文化3座、湖北房縣七裏河遺址3座、鄖縣青龍泉1座、秭歸舊州河1座。其中後三處都屬於石家河文化。這些發現除前兩者位於黃河上遊和嶺南地區外,其餘4處都位於江漢地區的湖北及臨近地區,從而把具有腰坑設施墓葬的年代從殷商時期向前提早了數百年,同時為探索腰坑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資料①。
夏商時期的墓葬之內普遍出現了腰坑的設置。在被認為屬於夏文化的二裏頭遺址墓葬中已經發現有腰坑。商代二裏崗時期墓葬內腰坑開始較多的出現。建於商代早期的偃師商城、鄭州商城以及河南許昌縣大路陳村、湖北黃陂盤龍城、宜昌楊家嘴、河北蒿城台西等遺址的多座商代二裏崗時期的墓葬之中都有腰坑。
商代墓葬內普遍有腰坑是在商代晚期的殷墟時期,曆年殷墟遺址發掘的墓葬中,有腰坑墓葬的比例占到了發掘總數的50%到70%左右。1958—1961年,殷墟發掘的302座墓葬之中(保存較好的隻有179座)帶有腰坑的墓葬有103座,除去期別不詳的31座墓外,期別清楚的墓葬有72座,其中Ⅰ期墓葬2座,占278%;Ⅱ期16座,占2222%;Ⅲ期34座,占4722%;Ⅳ期20座,占2778%。時代應為盤庚遷殷到帝辛亡國。四期有腰坑的墓葬,殷墟Ⅰ期在分期明確有腰坑的墓葬中所占比例比較小,這不表示整個Ⅰ期墓葬中有腰坑墓葬的比例就很小,其原因是Ⅰ期墓葬發現的總數比較少,根據墓葬登記表,屬於Ⅰ期的墓葬隻有6座,按此比例,有腰坑設置的墓葬就占到同期墓葬總數的333%。與同期總數相比,Ⅱ期到Ⅳ期分別占5517%、386%、408%。可以看出,從殷墟Ⅰ期就開始,墓葬之中就較為普遍的設置有腰坑,除過Ⅱ期所占的比例較高外,其餘三期的比例相差不大。
商代墓葬的腰坑一般位於墓底中部,少數略偏,它的大小與墓室的大小成正比。從偃師商城商代早期墓葬中的不規則形狀,發展到殷墟時期各種較規則的形製,主要為長方形、橢圓形、方形、圓角長方形、“T”字形、不規則形等。腰坑內最初為空坑,商代二裏崗期多殉有狗,到殷墟時期的大、中型墓內也有多例人或狗、人同殉的情況。少數形製特殊的腰坑,在商代晚期的大墓中出現。大司空村東南地80ASM576是一座兩條墓道的大墓,墓底中部有腰坑,內有一人骨架;其北另有一小坑,內有1狗骨。這二坑連為一體,與山東益都蘇埠屯一號墓內的“T”字形腰坑相似。蘇埠屯一號墓槨室下有“T”字形腰坑,包括一個長方坑和一個方坑,方坑內靠西壁有一具側臥的狗骨架,坑西南角和東南角分別放置一個陶罐和一個陶盆;長方坑內有一活殉奴隸,時代屬商末周初,是已發現的王畿之外唯一一座有4條墓道的“王者之墓”,地位是僅次於商王的方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