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漢族葬禮
曆史哲學
作者:張學軍
摘要:中華民族曆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並且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眾多的有自身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傳統,並且得到了禮儀之邦,文化大國的美譽。葬禮和婚禮統稱為“紅白喜事”,可見它的地位是十分高的。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曆的,所以葬禮也可以看作是一個人生命的最後一次演出,過了這時期主角將永遠不會在世人麵前出現。南方小村的葬禮有一些它自己的特色,同時大致的都是和全國各地的沒有什麼差別,這也是中華民族民族性一致性的表現。
關鍵詞:漢族葬禮南方L村
葬禮在L村人的印象中是一件很大的事,不僅因為它要持續兩天半的時間,而且參加的人數多,本族的要前往幫忙,同村的前往祭奠,親戚基本都要前來送喪。所以生人在看到某某的葬禮送喪的人多,都不免羨慕,希望日後自己去世後也能有這樣的影響,畢竟在人們看來送喪的人數是衡量一個人在世上的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有福氣的象征。
L村的葬禮一般分為以下幾個部分:送終,報喪,入殮,守靈,祭奠,出殯,由於理解有限可能還有其他的重要環節。
送終,也就是在親人還沒有咽下最後一口氣時家人圍在他身邊盡孝或者聽取遺言。漢族深受幾千年儒家思想的影響,百善孝為先,認為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之一,另一個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是忠。不忠不孝之人在社會上是沒有地位的。老人們也深知這一點,因此才會經常聽到某某老人拖著最後一口氣等待自己出門在外的兒女回到身邊才肯咽氣的事實,老人們在死前都要替兒女們著想,留下“孝子”的名聲。在送終的過程中兒女們還要幫老人穿好壽衣壽褲,民間有信仰:人在咽氣之前穿好壽衣才能不光著身子去陰間麵見列祖列宗。在老人還沒有咽氣之前,兒女們是不能哭的,即使哭了也要默默忍著,隻見淚流滿麵,而不放出一丁點聲音。在老人咽氣了之後就要把他抬到寬敞的客廳裏,並且要靠著牆角。在他的頭的那邊的地上點上一盞煤油燈,放一個香碗,裏麵插上香火。老人是仰麵躺在木板上的,帶著可以遮住耳朵的冒著,臉上用燒紙覆蓋,腿和胳膊都是用布帶固定的。在做好這一切之後就會有村裏人陸續前來祭奠,燒香,燒紙,並且讓死者家屬節哀順變。
報喪,就是前去死者的親屬家中向他們說明變故,讓他們心裏有準備,並且說好出殯的時間。報喪的人一般是死者家族五福之內的男性,大家分配好各自要前往的地點,一般是一個人報好幾家,且這幾家又是相隔不遠的,這樣就可以節省時間,讓親屬有個準備的時間。報喪的人在說明之前是不能跨進前往主人家的家門的,等到說完了主人才會將其迎進門,並且以青菜素麵招待,絕對不能招待喝酒。親戚在接到報喪之後就要著手準備前去祭奠的禮品了,這也是按關係遠近來劃分的,關係近的要做一擔白米大個粽子或者發糕(L村方言是這麼說的),稍微遠一點的就是一擔饅頭或者粉條。這些都得提前去市場上預定,所以報喪的動作是一定要快的。
入殮,就是把死人從門板上轉移到準備好的棺材之中,在這一過程中是有一係列儀式的。首先得要向道士問一個入棺的吉時,然後在由村裏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這個儀式。在沒有實行火葬之前,在吉時到來的時候,“八仙”把逝者抬往村中的祠堂,那裏已經布置好了靈堂,等待逝者歸位。祠堂氣氛很嚴肅,一片的白色和深藍色。柱子上掛滿了挽聯,“靈魂駕鶴去,正氣乘東風”等等。在入棺之後,主持開始往死者身上蓋被子,這些被子是白布為底,中間縫著一塊紅布,都是親朋好友在得到報喪之後送來的。主持在該一個被子的時候都要喊是誰家送來的被子,這不僅僅是喊給死去的人聽的,還是給活著的人聽的,這也是鄉村社會中必須要做的,因為葬禮是維係社會關係的一個重要途徑。在蓋完被子之後,就要分發手尾錢了,手尾錢又叫子孫錢,是死者留著子孫的祝福。在分發手尾錢的時候近親都要圍在主持的邊上,並且大聲慟哭。在得到手尾錢之後子孫們要把它戴在手上,等到百日之後才能從手上取下。入殮時也要鳴鑼鳴炮,附近的鄉親都會過來看最後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