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析《烏蘇裏船歌》的藝術處理(1 / 2)

探析《烏蘇裏船歌》的藝術處理

藝術之窗

作者:朱玲

摘要:歌唱是聽覺藝術,是以人聲來創造音響和形象的藝術,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用以表達思想、抒發情感的一種表現形式。歌唱者把音符和文字符號變成聲音的過程,是一個藝術再創造的過程。人們往往比較注重歌唱技巧,而忽略了演唱中的表演。文章以歌曲《烏蘇裏船歌》為例,具體地談了如何在歌唱中對歌曲進行藝術處理和聲樂表現。

關鍵詞:《烏蘇裏船歌》烏蘇裏江演唱技巧

一、歌曲的介紹

《烏蘇裏船歌》是以東北赫哲族民歌為素材創作的歌曲。郭頌、胡小才詞,汪雲才、郭頌曲。歌曲曲式為帶再現的三段體,6/8、2/4混合節拍,宮調式。歌曲表現了赫哲族人民愉快勞動的情景。第一樂段,6/8節拍,但實際演唱時,節奏比較自由,歌詞完全是“啊郎——赫尼那”的襯詞,表現了烏蘇裏江清晨的寧靜。第二樂段,由一段簡短間奏引進,使旋律從自由的節拍進到節奏感較強的2/4節拍,像是一位攝影師將鏡頭從煙波浩淼的江麵移到一隻跌宕搖曳的小舟,舟上赫哲族漁民搖著船槳,引吭高歌。表現了赫哲族人民對家鄉山水的熱愛,對幸福生活的讚美,對未來的無限憧憬。第三樂段是第一樂段的再現,表現了滿載歡樂的漁船漸漸遠去,直到消逝在遙遠的天邊。全曲猶如一幅色彩鮮豔的圖畫,描繪了赫哲族人民的新生活。該曲曾由作曲家瞿希賢改為合唱,更增加了作品的詩情畫意。

二、《烏蘇裏船歌》演唱技巧的分析

(一)聲樂技巧的演唱

《烏蘇裏船歌》的特點從音樂的結構上來看,啊哈索呢啦……以船工號子為基礎改編的,在演唱的時候,並不能以簡單的號子表現手法表現就夠了的,在這一聲啊哈索呢啦……的聲音中,還是舒張開情感的一個過程,也就是說,在短短的一句中,要讓感情隨著歌聲飛揚出去,隨後是一個假聲音,這個假聲很特別,既有模擬聲音由近而遠傳出去後形成的回蕩,還有一個“壓”的意思。

“壓”與“揚”是音樂處理的一個常用技巧,通常情況下,前邊壓,後邊揚,也就是說先把感情壓下來,隨著音樂旋律的延續,壓不住的時候,就一下子揚了出去,感情迸發的瞬間,就是揚。

所以筆者認為這個第一聲哈索呢啦……要富有變化,由小到大,在轉而壓下,而歌唱者亮嗓子的時候應該是在啊哈索尼啦……這一句中的“哈”和“索”字上。尤其是“索”字,既要用丹田之氣頂住來,還要控製住氣息的大小和力度所以這一句其實難度相當大,“啊”要引入,起,“哈”要承,繼承樂想,“索”要點亮聲音的亮點,強化力度和泛音,然後迅速朝下壓出“尼啦……”讓聲音傳出去,而且要有穿透力,為後一句做好鋪墊。隨後第三句的時候要峰回路轉,再把聲音拉回來,亮響,一直到“哈雷給根”這一句,這樣才能把感情的醞釀過程完成。

(二)對歌唱聲音和演唱動作進行心理調控

聲樂演唱的聲音、動作都是由一係列的生理反應引起的心理反應,再由心理反應來調控人的生理動作,最終完成這一過程的。對聲音的調控表現為對音高、音強、音值、音色等的感受能力;對演唱動作的心理調控主要包括對演唱姿勢、呼吸動作、咬吐字動作等一係列動作的心理調控。

對音高的調控主要依賴於個人音準的心理感受。歌唱者並非都對聲音的高低有著天生的靈敏度。有的歌唱者視唱和歌唱時音準都不錯,但聽辨音高時卻顯得較差,有的相反。聲音強弱的調控是建立在較好歌唱技術水平的基礎之上的。《烏蘇裏船歌》開頭和結尾用的“啊郎赫赫呢哪”采用了赫哲族母語,而且音高都是有難度的,前奏一段清脆明亮、迂回起伏的琶音,高亢昂揚、均勻顫動的長音,清晰地展現出一幅烏蘇裏江清晨安謐寧靜、煙波浩淼的水彩畫麵,讓人風景生情,自然唱出“啊郎赫赫呢哪”的高興呼喚的襯詞,接著就是高八度的回聲模仿,讓人感到寬闊江麵的空曠的晨曦水霧的迷蒙。第二段一開口的“烏蘇”兩字是撮口母音,要盡量把口腔豎起來打開,把聲音送到鼻腔裏麵去。有不少學習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搶拍、少拍、拖拍現象,有的與伴奏者配合不到一起。其中絕大部分都源於心理上對音值的調控,“心理節拍”的不準確造成的。準確的“心理節拍”和恰到好處的音值長短會使歌曲顯得更加生動形象。一個歌唱者,無論他(她)的技術多麼高超,如果不去重視和表現聲音色彩,那麼他(她)就是為了炫技而歌唱,其歌聲就會缺乏生命力,也不能使觀眾得到美的享受和心靈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