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與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令攝影話語權不再握在小部分人的手裏。攝影器材的自動化、機型設備的袖珍化、存儲方式的便捷化讓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攝影師,用影像記錄和表達。
手機攝影具有靈活、便攜、方便等特點。隨著智能手機這個超級終端的潛能不斷被發掘,手機媒體成為“大眾對話”的共享空間。③手機使用者可以利用手機攝影功能隨時拍攝生活瞬間,即時記錄生活,並且利用p2p網絡技術,實時傳輸、互動。手機攝影app的逐漸興起,令圖片處理技巧趨向於簡易操作,這改變了以往電腦軟件處理圖片的繁瑣方式,這一技術給攝影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喚起了更多人的參與熱情。
新媒體最大限度地豐富了攝影作品的展示方式、傳播方式,數字攝影圖像的多元化展示也讓大眾攝影擁有了多樣化的話語空間。大眾攝影依托於新媒體的應用,更加充分地發揮了自身的社會話語功能。
(二)“微時代”為攝影大眾提供了自我表達的話語空間
微博和微信作為新媒體,為大眾搭建了自我表達的平台。攝影大眾在微博和微信上利用圖片表達情感意誌。
在讀圖時代,攝影不再是精英文化的專屬,大眾可以利用手中的工具記錄生活中的瞬間,在快捷、強大的網絡平台上,將攝影圖片進行整編,給受眾更為直觀的感受和深刻的衝擊。微博和微信傳播圖片時候的表述文字,也漸漸成為攝影大眾獨特的本體語言。用戶發布圖片信息時所撰寫的文字,有的是表達內心感受,有的是說明圖片信息,有的對攝影作品的深層內涵做以言簡意賅的說明。攝影與文學兩種看似千差萬別的藝術形態就這樣融為一體,成為了大眾攝影文化的一種特有樣式。攝影的瞬時性、紀實性與文學的表述性和抽象性相結合,攝影藝術與文學藝術巧妙的互補,讓攝影作品的信息傳播更為準確,讓受眾更為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內涵,從而獲得強烈的審美感受。④在大眾自我表達的話語空間中,大眾攝影促成了攝影藝術與生活的融合與建構。攝影大眾通過攝影圖片不僅表達了個人的感性認識,也透過文字展現了個人的理性判斷。
(三)互動平台為攝影圖片的傳播提供了互動共享的話語空間
當今社會的傳播模式已經不同於以往的單點對多點,而成為了多點對多點。微博、微信等開放式的互動平台擁有巨大的用戶群。這裏有專業的攝影師,更多的是普通民眾。用戶通過網絡實現了互相關注和自由點評,這種開放性和互動性成為大眾攝影的重要特征。
大眾攝影作品通過互動平台流向各個大眾媒體,攝影作品所展示出的文化理念和審美取向對受眾產生直接影響。微信和微博的互動平台又通過發起話題、組織拍攝;推送精彩攝影作品等形式吸引更多的大眾參與其中。近年來,隨著媒介素養的提升,微博、微信等更注重對於大眾攝影作品的文化內涵進行創意引導,來提高攝影圖片的審美取向,這大大促進了大眾攝影文化的進步和發展。微時代的互動平台已經成為大眾攝影一種開放式、自由化的互動共享話語空間。
“微時代”的大眾攝影話語空間,是一種多樣化的、開放式的互動共享話語空間,改變了社會生活的方式,提高了大眾文化的內容和質量,更重要的是令社會人際交往的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在這樣的話語空間中,攝影大眾可以進行充分的自我表達,極大地發展了攝影的社會話語功能。(作者單位:1.吉林農業大學;2.東北師範大學第二附屬小學)
注釋
①陶東風:《大眾文化教程》[M],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②王津晶:《隨手一拍——論業餘化攝影在攝影中的定位》[J],《現代裝飾》,2014年第4期
③④卓嘉:《後攝影時代的大眾話語空間——淺論新媒體對於攝影文化和圖像傳播的影響》[J],《藝術教育》,200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