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時代”大眾攝影社會話語空間分析
藝術之窗
作者:逯明宇 海寧
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新傳播技術改變了傳統媒介組織內部的溝通流程和機製,也提供了一個更為豐富的傳遞和分享信息的平台。圖像信息傳播和受眾接受圖像信息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社會進入了讀圖時代。由此產生了一項新興的攝影表現形態——大眾攝影。風格各異的大眾攝影作品在各種媒介中源源不斷地出現,並且已經逐漸成為一種流行的趨勢,在傳播方麵形成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一、大眾文化和大眾攝影
大眾攝影與大眾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大眾攝影屬於大眾文化下的一個分支,研究大眾攝影必須從大眾文化的視角出發,去定義大眾攝影的涵蓋範圍。
(一)大眾文化
關於“大眾文化”的定義,學者們縱說紛紜。有學者認為“大眾文化”就是市民文化,是“精英文化”之後的剩餘文化;還有學者認為“大眾文化”是具有商業性的媚俗文化。①在此,筆者引用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金元浦先生對“大眾文化”的定義:“興起於當代都市的,與當代大工業密切相關的,以全球化的現代傳媒(特別是電子傳媒)為介質大批量生產的當代文化形態,是處於消費時代或準消費時代的,由消費意識形態來籌劃、引導大眾的,采取時尚化運作方式的當代文化消費形態。”
(二)大眾攝影
攝影技術從發明那天開始,就產生了眾多擁躉。特別是攝影技術的幾次關於存儲方式和機型的變革,令它迅速進入大眾生活領域。
隨著攝影愛好者的逐漸增多,大眾攝影與專業攝影的區別開始變小,專業攝影和非專業攝影的界限也越加模糊。大眾攝影與專業攝影的區別更多的是體現在拍攝的內容上,專業攝影追求的是獨創性,而大眾攝影在追求個性的同時,也展示出群體化的特征,在某一群體中往往反映出相同的攝影內容與風格。因此,筆者認為:大眾攝影是從大眾審美層麵出發,群體自覺參與的、與藝術攝影無深層次聯係的一種藝術形態。
二、大眾攝影的特征
(一)審美上的感官愉悅性
大眾攝影的最重要特征便是感官愉悅性。因為大眾攝影的受眾對象是大眾本身,大眾攝影就不可避免地以取悅大眾為目標。大眾攝影的感官愉悅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受眾情感與精神上的痛楚,獲得短暫的、自由的、放鬆的平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眾攝影的感官愉悅性能夠使人們獲得更加廣闊的展示自我、釋放自我的機會,並能夠令受眾取得感官上的滿足,排除精神上的負擔,對於人們擺脫現實生活的壓力,調節精神和心理狀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以家庭為單位的觀看模式並與旅行密不可分
大眾攝影的觀看模式更多的是以家庭為單位。“家庭留念”這種最基本的攝影內容被普遍接受和操作,由此體現了大眾攝影最本質的訴求,攝影的社會價值也因此得以展現。大眾攝影在家庭的影像範圍中以紀實的方式記錄生活,注重和追求再現生活自然麵貌。
家庭影像在大眾攝影內容中占有較大比例,旅遊這種特殊的消費方式也與大眾攝影存在密不可分的關係。蘇珊·桑塔格提出大眾化攝影使得旅遊產生了一種固定的模式:“停下來,拍張照,然後繼續走。”②大眾攝影作為記錄功能具有“複製”的特殊作用,記錄和現有生活截然不同的社會生活文化,與他人進行分享和對話。這種旅遊和攝影所構建的新型關係正體現了科技對於社會生活的巨大改變。
三、大眾攝影的社會話語空間
新媒體的迅速發展給大眾提供了較為自由、平等的話語空間,大眾攝影作為表達自己的情感、期待、人生理想等介質成為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眾攝影者通過分享自己的攝影作品,表達自己的訴求;也通過對他人作品的鑒賞和評價獲得情感體驗。
(一)網絡與新媒體為攝影大眾提供了多樣化的話語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