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和優化城市步行導視係統中的地圖設計
藝術之窗
作者:舒璐
摘要:本文從“人性化”出發,在借鑒國外成功設計經驗的基礎上,為改善和優化城市空間步行導視係統中的地圖提供較為科學和專業的參考。
關鍵詞:步行;導視係統;地圖;認知地圖;設計
步行,是人類的基本活動,也是一種自由、靈活及低碳的交通出行方式。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城市的規模在瘋狂地擴張,當我們行走在陌生的城市中,麵對錯綜複雜的街道,必然會出現“我在哪裏?”、“我如何往那裏去?”的困惑。這時,往往需要借助導視係統來進行路線的辨識。地圖,作為傳遞空間信息的重要工具,是導視係統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它在導視係統中仍然保持著最前沿的地位,因此,關注城市步行導視係統中的地圖設計十分必要。
根據環境心理學家的研究顯示,行人對城市空間最直接的認識來自於地圖,並且在地圖的作用下,行人能在短時間內建立起對陌生環境的認知地圖,認知地圖是在大腦中形成的,一種對局部環境的綜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簡單順序,也包括方向、距離、甚至時間關係的信息,它不僅能幫助我們熟悉周圍環境,也能讓我們尋找快捷方式和環境資源,簡單地來說,認知地圖就是人們“頭腦中的地圖”。因此,以地圖作為城市空間步行導視係統的基礎,能讓行人清楚地獲取自身方位與目標方位的空間關係,從而迅速地選擇路線並最終完成尋路行為。但是,由於認知地圖屬於大腦的認知構架,不同的人對於環境的認知能力也有所不同。那麼,如何能使地圖清晰、高效地傳遞空間信息,並幫助我們在陌生環境下更好地建立認知地圖呢?
標準地圖在繪製時,設計師主要考慮的是其使用的通用性和統一性,確保任何人在任何時間、地點都能理解,然而,在尋路時,使用者的認知地圖與標準地圖其實並不吻合。觀察一下城市導視標識牌上的地圖,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地圖的參照方向都是以地球為標準進行繪製的,也就是說,無論你身在何處,麵對何方,眼前導視標識牌上提供的地圖,它的方向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因此,在尋路之前,人們的大腦首先會對地圖的方向做出調整,使它與自身的尋路方向達成一致。由美國紐約市交通部一項調查研究發現,有三分之一的紐約人不知道如何找到“北方”這一方位,很顯然,將地球作為參照物,極大地影響了地圖傳遞空間信息的效率,致使設計師在設計城市步行導視係統中的地圖時,需要簡化行人對方位的思考過程,將以地球為參照方位轉換為以自我為參照方位。
在英國,一項名為“易讀倫敦”的龐大的尋路實驗正在進行中,該項目旨在鞏固倫敦居民“頭腦中的地圖”,意圖把倫敦人從地鐵中吸引出來。以自我為參照方位的地圖在這個項目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不管你行走到倫敦的哪個位置,隻要看到導視標識牌上的地圖,就不用擔心找不到“北”,因為地圖的方向始終與你麵對的方向保持一致。這種地圖稱之為HeadsupMapping,它被西方的信息設計師們認為是當前更直觀、易讀、友好的導航設備。可見,在城市步行導視係統中,改變地圖方位的參照物更易於行人導航城市的街道。
標準地圖與認知地圖除了在方向上的不吻合,在描繪的方式上也存在極大的區別。這種區別在於,標準地圖通常會將扭曲的街道毫無保留的呈現出來,然而,人的大腦在建立認知地圖時,卻將那些“曲線”簡化成了“直線”。倫敦是公認的世界上最讓人找不到方向的城市,在啟動“易讀倫敦”項目之前,有研究者發現多數倫敦居民頭腦中的這座城市直接取自哈利·貝克在1931年設計的地鐵交通圖。這張地鐵交通圖堪稱是現代圖形設計的經典,複雜的街道和蜿蜒的泰晤士河在他的設計下,變成了一係列平行直線,拐角處呈90度或45度,用地理學家的話來說——這根本就不是倫敦,可人們每天依然以它為向導,做出成千上萬個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