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文·林奇在《城市圖像》裏提到,城市由道路、邊界、區域、節點和地標組成,我們越能把這些組成部分放進一張完整的“頭腦地圖”,就越能抓住一個城市的精髓,城市也越易讀。在WalkNYC項目裏,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五角公司利用這一點設計的地圖是多麼的井然有序。起初,設計師們研究和觀察熱門目的地、主要的步行路線以及鄰近地區的決策關鍵點,然後再給城市街道命名並配以編號,整合區域結構,將其以幾何塊狀的形式在地圖上整齊排列,合並角度混亂的交叉路口,規劃成街道網絡,極簡的風格再搭配上合適的字體、圖標及色彩,構成了WalkNYC導視係統中地圖的基本框架。
另外,個性鮮明的區域、節點和地標,在大腦構建認知地圖的過程中,可以起到強化記憶力作用。Bath城市導視係統中的地圖通過二維和三維兩個層次來表現,帶有透視的地標建築“屹立”在地圖上,與俯視視角的平麵區域連接起來,通過“強調”進一步鞏固城市模型在大腦中的建立。
除此之外,人們在尋路過程中的另外一個現象同樣值得我們關注。AIG信息設計研究所一份關於導視研究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7%的行人更加傾向於使用時間來描述“點—點”之間的實際距離,隻有5%的行人能正確感知實際的路程並且在800米的範圍內抵達目的地。人們對路程信息的感知缺失,很容易造成對出行方式選擇的誤判,用時間單位代替路程單位來描述實際距離,可以有效地彌補這一點。
“易讀倫敦”的城市導視係統地圖,不僅將距離要素轉換成用時間要素來表達,同時,還設定了兩個範圍的地圖來輔助行人更全麵地分析周圍環境。一個是以15分鍾作為路程圈的區域規劃地圖,它的作用是讓行人大致清楚在此路程圈內各個“城市要素”的連接關係,以此來選擇正確的步行路線,另一個是以5分鍾作為路程圈的地點尋找地圖,目的在於明確最近的重要節點或抵達地。通過這兩個路程圈的設定,可以增強人們對就近區域的印象,進一步降低對出行方式選擇的誤判。
城市步行導視係統中的地圖最終要通過整個係統的運作才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其效用和價值。正如“易讀倫敦”設想的那樣,通過改進城市步行導視係統,將賦予人們迷路的自信,讓我們能在陌生的城市裏幸福地行走。(作者單位: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簡·維索基·歐格雷迪,郭瑽譯.《信息設計》[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
[2]凱文·林奇,方益萍等譯.《城市意象》[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3]耿軍.《城市公共空間步行導視係統研究》[D].浙江,浙江理工大學,2013.
[4]David Gibson. The Wayfinding Handbook—Information Design for Public Places[M].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9.
[5]Applied Information Group. A wayfinding study [R]. Transport for London, 2006.
[6]Applied Information Group. Legible London System Architecture[R]. Transport for London,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