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蕭紅》中的女性本位意識淺探
藝術之窗
作者:陶宇欣
摘要:紀念蕭紅誕辰百年,霍建起用鏡頭語言向我們展示了民國時期這樣一位敢愛敢恨的女作家。在那個“盛產娜拉的時代”,蕭紅執著、隱忍,她並沒有放棄她作為一個女人去愛和被愛的權利,但同時也捍衛著自己愛的自由。電影中的蕭紅幾度陷入愛情的泥沼,但她對尊嚴的捍衛、對理想的追求在這個男性主義主導下的社會格外難得。電影中的女性本位意識借由蕭紅這個傳奇女子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關鍵詞:蕭紅;女性本位;愛情;性
一個偉大的女性必當是自由的,無論是在愛情上還是人生理想上都不應當受到捆綁和束縛。但令人失望的是,在這個男尊女卑傳統觀念根深帝都的社會,女性連與男性平等的權利都還在苦苦地追求,更不要說女性獲得其自由和自主。然而令人可悲的是,在不平等的壓製之下,女性自身的自主意識久久未能覺醒,像是被困於玻璃浴缸中的金魚,即使給於更廣闊的海洋,卻也不願離開“習慣”了的牢籠。而在電影《蕭紅》中,這樣一位身材嬌小卻倔強的東北女人,逃離家鄉去追求理想,奮不顧身地追求愛情,又在愛情中恪守自己的尊嚴。“女性本位”的意思借由蕭紅這樣一位“中國式娜拉”的女性形象,在她追求理想、追求愛情、追求尊嚴的艱辛曆程中向我們展現出來。
一、電影敘事背景與女性本位觀
電影《蕭紅》由蕭紅在香港病危時的場景切入,借由蕭紅之口講述其坎坷、戲劇化的一生。蕭紅被譽為“30年代文學洛神”,但卻在風華正茂之年便與世長辭。在其短暫的一生中,蕭紅從未停止追求:追求理想、追求愛情、追求自由、追求尊嚴,她依靠她所愛的人和愛她的人,但更為可貴的是,蕭紅始終保持一種“獨立”的姿態。她即使是在愛恨帶血、轟轟烈烈的愛情中仍然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尊嚴,這使蕭紅與在愛情中選擇永遠沉默的女性截然不同,體現出一種女性本位意識的覺醒。
女性本位的婦女觀首先由周作人提出。簡單來講,女性主義的婦女觀反對“女性犧牲”的既定觀念,“要求注重女性的性生理和性心理差異,尊重女性的性需求。”[1]同時也肯定了女性性需求的合理性甚至要求女性在性關係中占據主導權,而非僅僅讓男性從性生活中獲得快樂,而女性卻始終處於一個十分被動的狀態。這樣的觀念已經提出便與中國社會幾千年來男尊女卑的傳統爭鋒相對,甚至超越了“男女平等”的觀念。細觀電影中蕭紅的人物形象,我們便不難發現女性本位意識在其身上的閃光。電影中的蕭紅並沒有高聲呼喊男女平等,她隻是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翻山越嶺,在愛情中去愛去恨,但蕭紅所展現給我們的卻是作為一個女性的極大的生命張力,這種張力來自於她的執著、在愛情中的一次又一次的勇敢接受和拒絕、自我拯救的頑強信念,更是一種女性本位意識的萌芽。
二、自我拯救與女性本位意識的展現
在蕭紅的一生中,蕭紅常常被定義為一個“被拯救者”:被蕭軍拯救、被端木蕻良拯救……但筆者以為蕭紅在其生命中所扮演的正是一個“自我拯救”的角色。電影中的蕭紅執著倔強,她盤腿坐在炕上,用手指一下又一下用力地捅者窗戶紙,那個還紮著兩根麻花辮的年輕女孩尚未經曆世事蒼涼,眼神卻堅定帶著狠勁。蕭紅的逃婚完全是其自身的選擇,是其追求“所想”、實現“所想”的選擇。那時的蕭紅並不是不願意結婚,反而有一種被束縛、被規定之後的逆反,加之其想要讀書的強烈願望使這樣一個剛剛二十歲的女子離開家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女性讀書在當時並不少見,但為了讀書逃婚,逃離那個對一個女性來說是要作為“事業”的家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捍衛自己的自由卻是一般人難以做到。
而在與幾個男人的糾葛中,蕭紅的愛恨自主顯得尤為明顯。不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當今社會,男人愛上一個身懷六甲的孕婦是讓人難以理解的,而蕭軍卻義無反顧的愛上了懷著汪恩甲骨肉的蕭紅,在這之後,端木蕻良也接受了懷著蕭軍孩子的蕭紅。這兩個男人的愛義無反顧,蕭軍的狂熱、端木蕻良的溫柔,他們被吸引然後去包容、擁有。然而,我們所沒有看到的是蕭紅所作出的巨大犧牲:一個女人挺著圓滾的肚子,歡欣鼓舞的去愛另一個男人這又需要多大的勇氣?電影中,被困在閣樓中饑寒交加、窮困潦倒的蕭紅遭遇了丈夫的背叛、旁人的冷漠,她此時已是一個母親,隆起的肚子讓她行動不便,但這些都沒有阻止她去愛、去接受愛。影片中的蕭紅將蕭軍的來信蒙在頭上,歡心得轉圈舞蹈。偉大的不僅僅是愛的給與者,愛的接受者、回報者在此時做出了更大的犧牲,需要衝破更大的精神壓力。蕭紅選擇了去愛,她在狹小的閣樓中與蕭軍擁抱、接吻,這是一個女人不顧一切地將自己從絕望中拯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