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讓溫斯頓有的選擇的話,或許他寧可選擇懷抱自由的思想死去,而不是成為一具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苟延殘喘。老子亦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何為患?”正因為民不畏死,所以,極權主義不會以死懼之。每個肉體都有其弱點,極權者通過對人的肉體施以無法逾越的障礙,摧毀人的尊嚴,用訴諸肉體的恐怖來達到對人心理防線的摧毀,使其背叛自己。這也正是極權者權力的體現。
性欲的快感使肉身成為輕盈的存在,但肉身之無法逾越,亦成了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三、結語
溫斯頓與裘莉亞的人性覺醒,以肉身為武器的性愛,追求人性的回歸是反抗壓迫、對個人自由的訴求。但兩人反抗失敗的結局似乎也宣告了在一個公私領域被破壞殆盡、思想控製滲透心靈的極權社會中,侈談自由是不現實的。溫斯頓和裘莉亞逃避不掉無孔不入的監視,肉體上的折磨隻是毀滅他們思想的最後一根稻草。
皮科·米蘭多拉在《論人的尊嚴》中指出人是一種介於神與獸的居中性存在,在存在的“雅各之梯”上可上可下[5]。現代哲人對於現代性的批判也相對應地分為兩條路徑,一著眼於人性的罪惡與墮落,要求向上提升人的品德(如尼布爾《人的本性與命運》);一著眼於現代理性等對於人性的桎梏,要求向下解放人的本能、欲望(如馬爾庫塞的《愛欲與文明》)。但無論是向上或向下的路徑,都隻是片麵的深刻,溫斯頓和裘莉亞解放本能的鬥爭並未能真正擺脫極權的控製。
現代性是一個複雜的話題,無論是批判或解放,都不是僅僅一條路徑便可一勞永逸。極權主義向我們提出了諸多問題,關於權力的限製,關於欲望的解放,關於自由的追求……而這都需要我們更深入地去思考探索。(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參考文獻
[1]漢娜·阿倫特.極權主義的起源[M].林驤華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2]喬治·奧威爾.一九八四[M].董樂山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3]熊培雲.從《一九八四》到《竊聽風暴》.[J].南風窗,2007(5)
[4]赫伯特·馬爾庫塞.愛欲與文明[M].黃勇/薛民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5]皮科·米蘭多拉.論人的尊嚴[M].: 顧超一/樊虹穀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下接第80頁)以其獨特的存在方式完成經驗知識的傳承和教育。赫哲族用其承襲在血脈中的獨特智慧,將不朽的民族文化刻烙在其獨有的魚皮服飾中世代相傳,也用這種方式給予他們的子孫後代對於理解自身、世界和我們在世界中的位置最基本的認知。(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本文係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資助項目輸出,項目編號:K2014015
注解
①蘇和平:《藝術學原理》 [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6年
②蘇和平:《試述中國少數民族美術的發生與發展》《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蘭州2004年第5期P84-88
③蘇和平:《試論我國南方少數民族的銅鼓藝術》《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蘭州2005年第6期P65-68
④蘇和平:《中西藝術審美比較芻議》《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北京2006年第六期P136-139
⑤蘇和平:《高校美育教學初探》《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北京2003年第6期P124-127
⑥蘇和平:《試論藝術教育的功能與效應》 《民族教育研究》 北京2005第六期 P87-90
⑦蘇和平:《中國少數民族美術發展史》[M]貴州民族出版社 2007年
⑧蘇和平:《藝術人類學與藝術教育芻議》《民族教育研究》北京2008第2期P41-44
⑨蘇和平:《水族審美意識探源》《貴州民族研究》貴州2004年第3期P70-73
⑩冰河:原名蘇和平《青年與藝術審美淺論》《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北京2001年第6期P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