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伏鱒二小說中女性形象之分析
文學評論
作者:王寧
摘要:井伏鱒二是日本文壇舉足輕重的一位作家,其作品數量之多在日本文壇上也極為罕見,形成了獨特的“井伏”文學。目前,對於井伏鱒二及其作品的研究,日本研究成果較多,而國內的研究較少。國內的研究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末,大多數以某部作品或是某個時期的研究為主,如對井伏早期和戰後作品的研究,或者對戰爭文學、原爆文學的研究,以及對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的研究等等。然而對作品中的配角尤其是女性形象的研究幾乎呈空白狀態。在井伏作品中,尤其是中後期的作品中涉及到很多女性人物,她們雖然不是小說的核心人物和重點描寫對象,但是她們作為零散在作品中的配角能向讀者傳達一定的信息,應該受到關注。然而很少有人關注到這些女性形象的存在。本文試圖尋找這些女性形象,對其進行分析研究,透視她們在社會、家庭中的角色意義和生存狀態,探討女性與社會演變的關係。
關鍵詞:井伏鱒二;戰爭文學;原爆文學;女性形象
引言
井伏鱒二作為一個多產作家,享有日本文壇常青樹的美譽,而且獲得了眾多獎項,如直木獎、讀賣文學獎、藝術院獎、野間文學獎、早稻田大學藝術功勞獎,並獲文化勳章。他的創作也頗具特色,於幽默、滑稽間透出哀傷與諷刺,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能堅持自己的創作風格。他的創作往往取材於市民百姓的生活瑣事,動植物、小市民都可以成為他筆下的主人公,因此他的作品也往往具有鄉土氣息和庶民性。評論家小林秀雅說:“井伏擅長用幽默來掩飾自己的悲哀。”這一點與他的早年經曆和性格不無關係。他人生的階段性使其文學創作具有了相應的時代色彩。作為一個在文壇上獨樹一幟的作家,井伏鱒二用自己的堅持不懈的個性和筆耕不輟創作的作品,贏得了大家的關注和敬仰。自20 世紀80年代,在中國期刊上陸續出現了關於井伏及其文學的研究成果,此後井伏及其文學作品也成為了高校學術研究的對象,在畢業論文中的出現頻率逐年升高。這些研究有針對井伏個人的,也有針對他的具有階段性特點的作品的,也有針對作品中的主人公的。然而,有一部分角色,她們明顯地存在於作品中,卻被大家忽視了。她們就是零散地出現在井伏整個創作過程中的不可或缺的女性形象。她們在整個創作過程中經曆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而且她們的出現頻率呈“峰狀”曲線。這條曲線暗示出井伏創作注意力的轉變和創作道路的轉折,也象征了女性在社會轉型中的命運起伏。
一、關於井伏鱒二的研究綜述
1.日本方麵的研究
作為一個在日本文壇舉足輕重的作家,井伏鱒二的獨具匠心和獨樹一幟必將引起廣泛的關注。日本文學界的評論認為,井伏鱒二是一個“真正具有個性的實力派作家,他”在昭和文學中處於核心地位”。①國內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借鑒了日本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很多一手資料都是來自日本已有的研究成果。總體來說,日本方麵的研究呈以下特點。
⑴對井伏人生軌跡和創作道路的研究。這一部分研究著眼於井伏的人生階段性變化和創作的階段性特點,沿著作家人生和創作道路這兩條主線,對井伏及其文學進行係統全麵的研究。這種研究將井伏的人生分為開始文學創作前、開始創作的契機、引起關注正式走上文壇、戰時征用經曆、戰後、老年等時期,同時將他的作品也進行了階段性的劃分,雖然不同的視角會導致劃分的結果不盡一致,但在時間標準上基本達到一致,即:大學—1929年為習作、翻譯、模仿創作期,1930年—1945年戰敗前,1945年以後。
⑵對井伏創作風格的研究。井伏的創作風格經曆了一個轉變,這種轉變不是在“左翼文學”時代的隨波逐流和人雲亦雲,而是基於社會現實的變化和正直的內心所作出的。井伏初期作品是基於對動植物的密切觀察而創作出的於詼諧中蘊含著哀傷的作品,戰時和戰後的作品則顯示了現實主義的傾向。尤其是他的戰後文學給予了蒙受戰爭之苦的平民百姓、甚至是參與了戰爭的複原軍人等各種小人物以人文關懷,用最樸素無華卻擲字千金的方式諷刺了“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戰爭。如果說前期作品是基於個人精神世界的情感表達,那麼之後向社會現實的轉向就是他對自我的突破和升華。在日本戰後文學中,他“在作品的質和量的方麵都值得引人注目。”②
⑶對於井伏文學的語言和風格或者說個人文學魅力的研究。磯貝英夫在《井伏鱒二的寫實主義》一文中指出:“井伏文學的顯著特征,在其語言與事物的密切關聯,他從來不做空洞的語言描述。”③井伏被稱為“庶民作家”,因為他關注的往往是最低層、最平凡的百姓生活,有觀點稱讚井伏文學具有“某種民俗學一般的美”④。這種樸素的美不僅在於他的選材和他的描寫視角,還在於他的語言運用。日本著名評論家小林秀雄說:“井伏鱒二的文字功夫是很深的,他煞費苦心,使瑣碎的語言放出光彩,使激烈的語言經過一番衝淡。”⑤
2.中國方麵的研究
國內對於井伏鱒二及其文學的研究,有資料可考證的大致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這些研究與日本方麵的研究一脈相承,當然也有很多新的視角。在中國知網上檢索,可找到30餘篇研究成果,包括期刊雜誌和學位論文,大致可概括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