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尋找新的種族文化身份
文化身份的構建是族裔文化新建的一個重要環節。小說中人物越來越不執著於各自文化身份的認同,都開始 “轉換”。莫娜最後皈依了猶太教,成為了一個信仰猶太教的華裔美國人。而姐姐凱莉則自我定義要做“中國式的人”,而非“中國人”。她忠實並回歸傳統中國文化,在進入大學學習之後,逐漸更像一個中國人,早餐開始吃大米稀飯。莫娜的男友也宣布自己要在各個族裔間自由轉換。在小說中莫娜及其朋友在探索自己的種族文化身份,不拘泥於自己自然血統或者生存狀態探尋新的文化身份。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各個少數族裔群有了更多的文化身份選擇,他們可以像莫娜那樣“轉化”自己的身份,而不需要隻拘泥於本族文化和美國主流文化。而建立這種具有流動性文化身份,也正應了美國文化中一直崇尚的自由精神,即“真正的美國人就是你想成為什麼人就可以成為什麼人。”(Gish Jen:49)像莫娜這樣的少數族裔,特別是像這樣的作為女性,已經不再是邊緣群體,與故國或是移民國也不一定發生必然的依附或是疏遠關係,即使還有尚未清楚或是暫時無法釋懷的困惑,也能以主體意識堅信自己生活在“希望之鄉”。
結束語:
小說《莫娜在希望之鄉》打破了傳統上關於美國文化、中國文化或者猶太文化的差異與分割,通過文化的選擇和身份的自由轉換,深刻表現出族裔文化探索中個體身份意識的覺醒和主體意識的增強,體現了一種自我重塑精神,也說明文化的塑造和身份的探索是一個流動的過程,文化身份的建構在主體意識的覺醒下開始,最終使得女性個體能在族裔和文化上的平等自由生存發展。(作者單位:西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Gish Jen. Mona in the Promised Land [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6.
[2][美]斯皮瓦克.後殖民理性批判—邁向消逝當下的曆史[M].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2006.
[3]韓文麗.女權主義理論與後殖民主義理論的互融性[J]. 大眾文藝, 2010(7).
[4]羅鋼、裴亞莉.種族、性別與文本的政治—後殖民女性主義的理論與批評實踐[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0(1).
[5]李淑言、劉鋒、徐春耘.多元文化主義語境下的當代華裔美國文學—美籍華裔作家任碧蓮訪談錄[J].國外文學,1997(4).
[6]吳媛媛.後殖民中的女性視角一斯皮瓦克的後殖民女性主義思想[J].科教文彙,2008(205).
[7]於文秀.斯皮瓦克和她的後殖民女權主義批評[J].求是學刊,2005(4).